觀影極其主觀且激吹發言。

精彩絕倫的造神記錄,按照寶畢生想要成為的形象塑造了他,極盡炫目,視角縱橫迷幻,用非傳統影像叙事推出核心信息:David Bowie是當代藝術的一場奇觀。

電影沒有真的将寶作為一個人來講述,也沒有用線性手法展開他的生平,開場就是無數碎片化的無關藝術鏡頭轟炸,濃妝寶閃現其中,唱一首歌的時間,大半鏡頭都給觀衆,人山人海的購票現場,青春少女們流淚的臉,曲終切到寶的采訪:搖滾明星并不存在,we are nothing.

随着電影推進,他逐漸卸下面具,開始探索自己,講述童年記憶,沿一個非常典型的藝術家道路向前走,孤獨破碎的家庭,always outsider,與世隔絕,永遠尋找藝術前沿,遊曆各方,在東南亞小國獲得短暫的内心平靜,卻因為踏入舒适區而創作停滞,然後被愛激勵,真正地擁抱生活,藝術火花重新閃現,與世界和解。

這好像是寶,又好像不是寶,鏡頭将他從現實中孤立出來,省略除了純粹藝術道路外的所有雜餘,全片沒有出現過第二個擁有完整形象的角色,删去親友戀愛(除了解釋創作背景的一點提及),删去對名氣的追求,删去他精心編織的自我推銷,删去毒瘾和病痛,删去私生活……..與此同時,大量引入各種各樣同時期影像資料,太空宇宙,戰争暴力,無數經典電影片段(多數對寶有所影響),洛杉矶街頭,柏林街頭,日本街頭,HK街頭,所有這一切從寶的生活裡流淌而過,他是時間長河的一部分,流光溢彩的玻璃碎片,折射每個時代的空虛渴望。

資料片段與采訪旁白經過仔細組裝,不同時期的發言内容按導演目的剪切在一起,用晚期采訪搭配早期片段,産生原本上下文沒有的含義,形成本不存在的起承轉合,使這條天才掙紮誕生之路顯得異常充實流暢。視覺語言也采用相似邏輯,模糊現實資料和電影片段之間的界限,根據電影叙述角度,按需提取相應的神态動作,并不告訴觀衆此處到底是真人,還是正在表演的角色。

将這場造神活動推向高潮的是狂風驟雨般的蒙太奇:群星、沙漠、夕陽霓虹燈、橙色頭發的寶;破碎城市、吸血鬼、舞台廢墟、白色西裝的寶;畫外音講性偶像、虛無時代、戰争結束,畫面是寶給自己塗抹銀粉,他的影像作為萬千奇觀之一,在曆史洪流之中反複閃現,憑借自身物理意義上的炫目華美,成為某種比他本人還要宏大得多的圖騰。

(簡單來說就是IMAX巨幕寶盛世美顔高清混剪,你看你也麻)

從傳記片角度來說,這部電影并不完全“誠實”,它是與寶本人一生遙相映襯的作品,是論述藝術家如何通過曆史記憶與印象留存的一篇video essay,它所塑造的David Bowie,精煉了如今公衆所熟知的那個形象,一種代表飛揚反叛的模糊感情,一個文化符号,一場奇觀。

ps 電影用視覺傳達信息的手法異常精妙诙諧,當80年代寶自述終于找到内心的平靜,決定返璞歸真,安心做一個迪斯科藝人(?)的時候,玻璃蜘蛛廉價閃光舞台出現,下一秒就切Ziggy巡演現場Rock n Roll Suicide,我他媽笑場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