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部影片來說,導演是場面調度者和現場執行者,而作者卻是影片風格和個性的完整體現者。作者個人的藝術世界觀所形成的‘小宇宙‘使作品的風格具有統一性。”而李安作為一名有着獨特審美追求與價值取向的電影作者,其早期電影《飲食男女》所關注的核心是一個家庭舊秩序的崩潰與新秩序的建構,而這種變化實際上正是東西方文化在20世紀全球化浪潮下産生交流與碰撞并最終走向融合的一個縮影。

家庭秩序的崩塌與建構雖然體現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在李安的鏡頭下,就集中表現于六次家宴的過程中。李安在六次家宴中通過景框與構圖的變化展現了人物關系舊秩序的破滅與新秩序的形成:在景框與構圖的逐漸演變下,家庭成員間的張力放大,加劇,并最終打破,家庭走向了更深層次的融合。

在第一次家宴中,導演在展現人物細節時隻用單人近景或特寫鏡頭,并且在與全景鏡頭的切換間故意沒有讓兩個及以上人物同時進入畫面。四個人隻是在自顧自的吃着飯,就連家倩在宣布即将搬離家庭的消息時,鏡頭也隻給了她一個人的中特寫。取景的單人化實際上體現了人物關系的疏離,在人物的疏離關系下,更深層次的是家庭成員間的微妙張力,在無言無接觸的表層下,沖突的暗流在悄悄湧動,伺機而發。

...
第一次家宴

而在第二次家宴中構圖畫面雖仍采用單人鏡頭,但出現了家甯給父親盛湯,父親給家倩夾菜等交互性動作。構圖上出現的不完全同框暗示了随着情節的發展,家人間的關系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仍隻是簡單的交流,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舊有家庭秩序的破除正在等待一個合适的爆發點。

...
第二次家宴

而這個爆發點即是第三次家宴中家甯宣布自己懷孕,将要結婚搬出老屋的消息。這個消息猶如一個驚雷,敲響了舊有家庭秩序走向崩塌的第一道鐘聲:人物關系面臨第一次離散,舊有的家庭模式面臨第一次轉變。此時導演也相應地轉而采用雙人同框的近景鏡頭,鏡頭随人物而環繞運動,最後使用一個大廣角拍攝家庭全景,實際上暗示了在舊家庭面臨分崩離析時,個體的情感卻在慢慢走向凝聚。

...
第三次家宴

而第四次家宴中,苟存的舊秩序遭到了第二次沖擊:家珍宣布閃婚,并随即将丈夫周明道領進家中,此時父女三人一起出現在鏡頭中,暗示了舊有家庭秩序的徹底瓦解,但三人的關系卻更進一步。

...
第四次家宴

第五次家宴是全片的高潮,導演既采用廣角鏡頭呈現大家庭的團聚,同時又加入二人和三人鏡頭表示小家庭的形成,也體現了家人間關系的緩和。随着一個環繞鏡頭,第五次家宴最終定格在窗戶所形成的内在景框前,強調了家庭在經曆波折後的完整性。但同時,在窗格的分割下突出顯示的三個人恰好是老朱,景榮與珊珊,這也為他們即将宣布的關系做出了鋪墊。新的家庭關系即将來臨。

...
第五次家宴

...
第五次家宴

随着劇情逐漸走向尾聲,在第六次家宴中導演不再像前幾次家宴那樣使用單人鏡頭進行拍攝,而是全程都将父女二人置于同一景框中,這暗示了父女二人的關系在經曆了一系列波折後終于走向了和解。新秩序的形成削弱了家庭成員間物理意義上的聯系,但在情感上他們卻變得更加緊密。

...
第六次家宴

如上所言,六次家宴景框與構圖的變化描繪了家庭秩序走向崩塌并再次建立的過程,而這種轉變的内生動力實際上來源于人物身上複雜的文化沖突。

随着20世紀全球化的浪潮,東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走向交流與碰撞。體現在老朱身上,就呈現為一個複雜的文化包容體:在親情倫理上,他代表的是傳統,在情愛倫理上,他代表的是現代(與錦榮的忘年戀)。老朱對于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自身也存在着猶豫與困惑,甚至說存在激烈的心理鬥争,其具體體現即是老朱味覺的喪失。而最終老朱選擇接受自身的情感需求,公布與景榮的戀情,最終也得到了相對完滿的結局:新家裡有了愛情的結晶,也得到了女兒的諒解。最終味覺的恢複,似乎暗示着老朱終于體驗到了久違的愛情與親情。從深層次看,老朱這一人物鮮明的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困頓與突圍,李安似乎在暗示我們:東西方傳統文化并不是對立的,不可協調的,而是可以走向共存與融合的,是可以和解的。

這裡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和解,實際上也是一種包容,一種胸襟,一種氣度。包容不是默默的忍受與退讓,而是有選擇地接受并積極地做出自我改變。在影片中,家庭成員選擇了維系親情,而接受了新式家庭關系的出現。正如魯迅先生所提出的“拿來主義”,東方文化可以也應該跟上時代潮流,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與吸收外來文化。一個文化如若抱着一池死水,固步自封,必然會走向腐朽,落在時代的後面,隻有不斷地吸收外來血液,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回溯中華民族在外來民族一次次的沖擊下沒有消亡反而更加繁榮昌盛的曆史,也能佐證這個道理。正如林語堂在《中國人》中所指出,“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并不僅僅是靠了粗糙神經的力量與忍受苦難的決心,而是因為新血統的混入,才迎來一次次文化的繁榮。“

如若了解了李安的成長經曆與文化體驗,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何他對中西方文化抱有這樣的态度。李安24歲之前一直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此後離開家鄉,在西方接受了多年的西式文化教育 ,東西方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烙印。正因如此,他才能對東西方文化都抱有一種包容的态度。

自近代中國國門被鴉片戰争的槍炮打破以來,現代種種思想意識如民主、平等 、自由就伴随着西方的科技與文明潮湧而入,沖擊着古老中國舊有的體制和文化。而李安在《飲食男女》中所呈現的家庭秩序的再建構的過程,背後也有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在驅動。盡管我們也許會說《飲食男女》中個體的欲望以勝利的姿态宣布了對東方倫理的突破,但這又何嘗不是東方文明逐步走向進步,破除禁锢的一種顯現呢?

本文作者系大一學生,本文為華語電影評析課程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