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个剧还挺哲学的。1️⃣世事皆是因果相续,因果不空,但起心动念都是机缘,或可改命。最后公冶寂无辞了魔神一剑,算是还了萧凛被澹台烬刺杀的因果,澹台烬心存善念,帮助公冶寂无从堕魔的趋势中挣脱,救了他。2️⃣人以为自己能驱使欲望,实则过犹不及,反而成为欲望的奴隶。最后谛冕和公冶寂无,一个想要借魔器获得力量,一个想要借妖力获得力量,却都搭上了自己。3⃣最大的主题应该是因果不可改,但心性仍可改。魔神逃脱不了成为魔神的宿命,但他在每一次经历中汲取了善良的力量,虽然结局无可更改,但是这过程中避免了许多杀戮与怨恨,而且已经是站在宿命之上看宿命了。如同最后他把苏苏打到星罚之中,一切都在他的安排之中,宿命是如此,但是人却以意志主导了命运剧本演出的方式。4⃣渡人者自渡,自渡者渡人。魔神让苏苏在星罚中成神,苏苏成神后也完成了魔神成神的最后之渡,苏苏的力量把魔神的衣服变成了白色,额间也画上了了神才有的图案。他们两个如同藤蔓交织向上长成参天大树那样,每一次悲欢离合都在成长,都在互相成就。5⃣心念一动,命运随转。魔神之所以叫做魔神,已经内涵了一念神魔之义,成魔成神是可以选择的,而这一念抉择如蝴蝶效应般能改变很多,世界与他人与自己都会被改变;这一念也很长,正如歌词所写——一生短,一念长。这一念虽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往后每次想起,成了千万个瞬间,很长。一念的形成,由曾经发生过的许多事情所造成,且会影响后来的许多事情,(我不太懂佛家所讲的三世平等,但感觉有点那意思了,时空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是同时发生的?)6⃣以情为剑,化劫为解。前面那些点都是上升到哲学层面了,这一点或许比较落地一些。在景国那一世,苏苏以神髓换邪骨那里,歌词唱道——以情为剑,或可化劫为解。苏苏和澹台烬之间有情,更是爱,才能把看似不可能完成之事完成,比如往澹台烬心上打钉子,比如以神髓换邪骨,如果双方没有爱,互相不能忍让包容,就不会有这么多事情发生,直接互相一剑捅死对方完事。还有一句歌词——如缘似劫无歇。其实世事皆如此,是对我们每个人和亲人朋友的关系的写照,是缘分使得我们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与关系,但是这其中的美好与不好皆是考验。美好是让我们学着更加有爱,才能创造更多美好,若是感受到美好之后一味贪嗔痴去索取,反而会把美好变成不好;不好是让我们学着修正自己,更包容对方,对方或许在包容下被感化与我们共创美好,或许仍然固执己见,但是我们自己已做了所能做的,这时的劫就不再是劫,而是修炼心性的通关证明了。所以是机缘还是劫数都在人掌中,命运把曲谱放在人手上,演出喜悦或悲伤、平静或嗔恨都是个人修为。7⃣一切唯心造。最后苏苏成神那里,到达了一个没有被同悲道所侵蚀的区域,这时初凰走出来说是因为苏苏看见,他们十二神才存在,这个幻境才存在。十二神早已陨落,是苏苏自己勘破无情道,认知和心性又上了一阶,所以遇见了众神之神识,其实都是她自心所想所见。8⃣同悲道和无情道。我对此有一些浅薄的理解。关于无情道,众生有情,且为情挣扎不得解脱,无情道应该是明白了天地宇宙之规律,应该是老子所讲的大道无情,一切都是意识所现,内心所感,宇宙只有因果,一切悲欢苦乐是人自造自演,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所感知到的情绪就是不一样的,怎么不是自造自演的呢。所以无情道应该就是对境不起心,不再为外物所影响而动心,也是孟子所讲的不动心。同悲道在剧中的解释是毁灭一切,让一切归于混沌。盘古开天地就讲宇宙原先是一团混沌,经书也讲无极生太极。混沌是初始形态,也应该是最高形态,所以道家讲万法归一,佛家讲应不起分别心。但是剧中的一切生灵包括魔神都不选择同悲道,正如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也不是一片混沌,人们热衷于分别各种人事物。

本来想写短评的,却写了这么多。这个剧我两年前就看了一半,而今是接着上次的看的。所以后面若有空,会从头再看一遍,或许还会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