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夜》上映于40年代,豆瓣标記人數不足一萬,而IMDB上也隻有1萬多一點,然而大多數觀衆已對它對無限循環的開放結局贊不絕口。然而,循環的結局處理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形式上的創新,但在情節上并沒有充分的自洽,“為何循環”在影片中沒有以令人信服的邏輯表達,但依然不能否認此片天馬行空的設想。

此片的偉大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為打破線性叙事的結構,呈環形叙事,也正是上文所說。沒有《死亡之夜》,就沒有之後諸如《土撥鼠之日》《時空罪惡》《恐怖遊輪》等時空循環電影,也不會有《記憶碎片》《低俗小說》這種非線性叙事。而大部分觀衆之所以跟這麼一部40年代的懸疑片給高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點。

恐怖遊輪 (2009)8.52009 / 英國 澳大利亞 / 劇情 懸疑 驚悚 / 克裡斯托弗·史密斯 / 梅利莎·喬治 利亞姆·海姆斯沃斯《死亡之夜》的結局不禁讓人聯想到《恐怖遊輪》

而第二個我個人認為它偉大的原因,是它情節中對恐懼與夢境的精神分析,其典範性是整個影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這一點之後我會解釋)。就精神分析的母題而言,《死亡之夜》開創了以弗洛伊德理論解構恐懼和欲望式電影的先河。沒有死亡之夜,就沒有《驚魂記》(《死亡之夜》中的精神分析的精準性和典範性是完全可以讓希區柯克的這部懸疑經典所遜色的),就沒有《穆赫蘭道》《緻命ID》《搏擊俱樂部》這些我個人稱為“後弗洛伊德式”電影。下文我将闡釋《死亡之夜》是如何進行精神分析的。

驚魂記 (1960)9.01960 / 美國 / 懸疑 驚悚 恐怖 /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 安東尼·博金斯 維拉·邁爾斯《驚魂記》是精神分析學類電影的典範,但他注重的是對非正常人的精神分析,而《死亡之夜》注重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因此我覺得〈死亡之夜〉更具有典範性

我們關注一下影片中那幾個配角闡述的夢境/幻想分别代表了什麼,是什麼形式的恐懼,以及在邏輯上是如何自洽的。

1.賽車手

賽車手的幻象是一個男人(司機)對他的提示,“隻剩下一個位置了”,而最終的結局是這個司機駕駛的巴士跌入水中,車上的人不幸身亡。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司機出現兩次時帶有的符号(精神分析的方法就是解析夢境和幻象中的符号所代表的客體和情感)

...
司機第一次出現
...
司機第二次出現

首先,司機是司機,開車的。而賽車手也是開車的,而他卻因為賽車事故受到了創傷,所以無論是馬車還是巴士,它們所代表的就是帶有潛在風險的車子(交通工具)。這是賽車手在事故之後恐懼物的一個代表。

而駕駛交通工具的司機的含義就很耐人尋味了。乘上由他人駕駛的交通工具,命運就仿佛被司機主宰了一樣,如果司機犯了錯,全車人都要遭殃。賽車手此時的恐懼從“自己無法掌握對車的控制”轉移,泛化到了害怕”乘坐所有交通工具上,更何況是由他人掌控而自己沒有能力幹預的交通工具上”。

而之後巴士跌入水中的幻象也應證了男人潛意識中對交通工具和死亡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從何而來?從他是一個出了事故的賽車手而來。邏輯完成自洽。

2.小女孩

小女孩的恐懼想必所有人都可以有共鳴,那就是童年時期對駭人聽聞的鬼故事和兇殺案的恐懼。小女孩遇見了死者,是從夥伴聽聞這個兇殺故事之後,且正好處于那個環境,童年陰影通過幻象被客體化為了死者的再現。

...

讓我們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更進一步的分析女孩的人格特質。首先,她和我們一樣都在童年/青年時期有對未知事物和恐怖故事的驚吓,以及深處陌生環境時的驚愕感。其次,女孩對恐懼的客體(小男孩)的反應和之前賽車手對恐懼的反應不同,賽車手遇見巴士司機選擇的是拒絕(拒絕死亡的邀請),而小女孩則是煥發出了母性的愛和寬容,就像所有孩子一樣,以純真和善良的方式解決潛意識中的恐懼。

3.買鏡子的女人

買鏡子的女人并非幻象的經曆者,她的丈夫才是。那麼這一段幻象寓意了什麼?想必已經很清楚了——婚姻中的猜疑和對配偶不忠的恐懼。

...
鏡子中的男人孤身一人

鏡子的緣由是一個殘疾的男人,他猜疑妻子在暗中跟别人搞關系。而後來買到鏡子的夫婦也陷入了這種“陰魂”之中。丈夫也對妻子的行蹤産生了懷疑。在鏡子中,他隻能看到孤獨的自己一個人。男子對妻子不忠的猜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妻子的美貌和她自由的社交,而男人顯然更加内向,且并沒有像妻子一樣受到别人歡迎。

4.管家的幻象

這段幻象雖然是以诙諧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且正如影片中所述,此段故事可能是管家為了站邊挺男主才編造出來的。但這些動機不是我們所要分析的範圍,因為所有的故事無非都是男主一人的幻象而已。所以我們依然有義務對高爾夫球手所述的故事進行分析。

他的故事可以從兩個方面考察。一是對友人背叛(或者說虧欠友人的自責),二是對自身名譽受損的恐懼。

...

這兩點都不難看出。其中第二點更耐人尋味,高爾夫球手可能正是以作弊的方法獲得了很多的冠軍,同時他也是很在意名聲的人,所以他對自己作弊被别人揭發這件事情一直非常在意,害怕自己名譽被玷污。另一方面,恐懼與欲望是緊密結合的。高爾夫球手不是一個典型的個體,所有人都有很他一樣的潛質:虛榮,渴求榮譽,同時又提防和自責。

5.腹語者的幻象

...

這裡的精神分析就很難展開了,因為腹語者是一個精神有問題的人。先前我們所說的所有案例都是正常人,表現的也是正常人如何處理自身的恐懼。而腹語者是典型的非正常人,如同《驚魂記》中的殺人犯一樣,是精神分裂者。但我們依然可以對他非正常的心理進行推測。他是一個具有身份焦慮的人,當他在職業中的任務一部分轉嫁到了人偶上後,且當所有觀衆都為人偶而非他喝彩的時候,他逐漸喪失了身份感和對自我的認同感,而這個人偶的,更受歡迎的人格逐漸占了上風。被控制的人偶反而成為了控制者,而腹語者變成了被人偶的精彩所牽引的那個無名小卒。這種身份的颠倒正是引起人格分裂走向癫狂的原因。

更深一層說,還可以闡釋為個體對自身“存在”的焦慮。這時弗洛伊德理論也當然與存在主義觀點不謀而合了。處于工業時代的個體對勞動異化和機械的恐懼。。。。。這裡可以聊的就更多了,就不再叙述了。

5合1

分析完所有的個案,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考慮。

既然這些所有人都是主角的幻象,那麼可不可以說這裡所有的恐懼都源自主角一人的恐懼?我們可以進行推測,揭開冰山的另外一面。

...
注意妻子和鏡子

其一,他是恐懼死亡的,或許他曾經出過車禍。

其二,他在孩童時期時也受過鬼故事的驚吓,而這種驚吓一直延續到了成人階段。(弗洛伊德認為成人的心理失調全是孩童時期的“後遺症”)

其三,他擔心過妻子的不忠,他在婚姻中處于弱勢,他曾陷入過婚姻的猜疑之中。(見上圖,妻子和鏡子正對應了先前對婚姻猜疑男人的幻象中的客體)

其四,他可能做過對不起友人的事情,或者說他在職業上的成功可能曾經是通過欺騙取得。

其五,他處于過身份焦慮之中,他或許反思或質疑過自己的成就。或者說他在職場上是弱勢方,是勞動異化個體。

五合一,所謂他人的夢境,便是自己潛意識的恐懼的寫照。這部電影就是對男主一人的精神分析。其實,上述五種不同的恐懼是具有共性的,絕大多數現代人可能都會經曆過這種焦慮和恐懼之中。這種是為何我稱《死亡之夜》是影史上在精神分析層面最典範之作。

其一,因為它以虛幻的,但又很簡樸,且分離式的心理解構闡述人的恐懼,相比于《穆赫蘭道》《内陸帝國》這種眼花缭亂的“後精神分析”電影,沒有太多的幌子和疑團,而是很容易就分析出來。

其二,他表現了多種恐懼,而且絕大多數是普通人的恐懼。當今的精神分析片多注重非正常人的精神狀态,尤其是精神分裂者。但這部電影主要表現的是正常人潛意識中的恐懼(對死亡,對童年,對婚姻,對名譽,對身份和存在)是如何被客體化而以似真似假的方式呈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