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慢三月。

...

《狗十三》:你終将成為那個你最讨厭的樣子!

剛接觸這部電影是我刷抖音刷出來的,好像是看了一分多鐘的介紹,然後我決定我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

先說說這部電影的基調很平穩,劇情也沒有太多的起伏,人物關系也沒有常規電影中那麼複雜,沒有特效,沒有濃妝豔抹。看着很舒服的一場電影。但是電影内容太讓人壓抑,内心上落差很大。

《狗十三》是那種很難讓人鼓起勇氣再看一遍的電影,觀影過程太痛苦了,大多數人會被或多或少地喚起一些不那麼愉快的青春記憶。這部電影雖然是一部青春片,但它卻比你預想得更殘酷也更具有意義。

《狗十三》呈現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13歲少女李玩跟着爺爺奶奶生活,離異的父親另有家室并剛剛有了一個男孩。

情緒敏感的少女有了一隻寵物狗「愛因斯坦」寄托情感與憂愁,但随着狗的丢失,暗潮湧動的青春開始澎湃起來。

寵物狗「愛因斯坦」,被爺爺弄丢了,家人卻沒有尋找,用一雙旱冰鞋來彌補,但李玩瘋了一般地尋找,不依不饒,把家裡弄得雞飛狗跳,爺爺受傷,奶奶走失。李玩“過激”的反應,不被理解,隻剩責罵。最後父親暴怒之下用拳頭擺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後的掙紮。

經過愛暴力後的李玩,徹底變了一個人,越來越沉默,漸漸學會了摸索爸爸的晴雨表,她學會像小狗一樣察言觀色。

平靜地接受繼母找來替代真愛因斯坦的新狗,在全家沉浸在弟弟生日的歡樂氛圍裡,她學會了假模假樣地笑,無比尴尬地祝福弟弟生日快樂。

淘氣的弟弟打愛因斯坦,被狗咬傷,繼母歇斯底裡地要父親把它送狗肉館,李玩不敢阻攔,隻是不斷地哀求父親:送哪都可以,求求你不要送它去狗肉館。

在知道假愛因斯坦絕食死去後,長輩給她點了一盤紅燒狗肉,在整桌人的注視下,她一口便将其吞下,并微笑着謝謝叔叔。即使在影片最後,找到真愛因斯坦,也隻能轉身離開,自己躲在角落裡痛哭。

李玩從“任性”到“懂事”,用無數妥協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可是這成長的代價,太苦,太傷人了。

看電影就像是在看自己。

上面簡單的介紹了一下電影的大概内容。

...

...

其實影片看完了,我一直沒看懂電影内容和電影名字的關系。

《狗十三》

我猜它大概的意思應該是(狗13,狗B,狗逼)。

這個初看讓人一頭霧水的片名,實則體現了創作者斬釘截鐵的态度。

當青春遭到踐踏,剩下的就隻有一句髒話。誰不是這樣,經過社會的洗禮後,最終,認清現實,變的麻木不仁,最後,變成了當初自己最讨厭的樣子。

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

我們盼望長大,成長的過程有太多的揪心和殘酷,能不能幹脆一躍而過,原來我們都是這樣的長大的啊,沒有懷孕、堕胎、出走、死亡,卻看到自己展覽了一場青春的斬首示衆!

多數時候,李玩都是個乖乖女的樣子。但倔起來就喝酒,和爺爺奶奶、爸爸大吵大鬧,大晚上也不回家,鬧了脾氣就把音樂調到最大音量,讓人不得安甯。光看這些表現,這的确是個挺作的小女孩,讓大人頭疼。但她的訴求很簡單,她要大人說話算話,要坦白,要尊重她的意見。

但站在父親的立場上,他好像也盡力了。弟弟出生,怕刺激到李玩,他選擇隐瞞,丢狗也一樣。他逼着女兒選英語,因為有直升高中的機會。和看宇宙的奧秘展覽相比,當然是參加生意夥伴的飯局更重要。爸爸哄李玩的方式是給錢或者買個禮物,打起孩子來是真打,哄是真哄,愛可能也是真愛。遇到弟弟出生、愛因斯坦走失這類大大小小的家事,大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給個甜棗,瞞住孩子。

...

有場父女倆證明沖突的戲是整部電影的情緒爆發點。

這一段我看哭了。又氣又急。

那是場爸爸打李玩的戲,李玩晚上從酒吧回家,手裡拎着啤酒瓶,一開門,正迎上了在家焦急等待的爸爸。爸爸拎起酒瓶,把酒瓶和李玩握着酒瓶的手一起摔在門上。兩人接回出門找李玩的奶奶,爸爸的氣還沒消,他把李玩一路拖拽到客廳,劈頭蓋臉一頓打。

李玩一邊認錯一邊逃,終于鑽進了衛生間,她邊洗澡邊失控大哭,平息後又怯生生地走回客廳。最後,她坐在了爸爸腿上。這是一次和解,這頓打,也是電影的轉折點,從那之後,李玩不争,也不鬧了,她像個大人一樣,藏起了自己的态度和脾氣。

電影的後半段,李玩幾乎是賭氣似的長大了,“懂事了”。她喝掉了牛奶,恭恭敬敬地給長輩敬酒,毫無反抗地接受了弟弟,吃下了特意為她點的狗肉…直到最後,李玩和姐姐終于在大街上遇到了真正的愛因斯坦,但她也拒絕相認。

李玩鬧過、作過,抗争過,面對大人的權威,這些都以失敗告終。她認輸了,至少表面上是。家人也欣然接受了這種轉變,一個“懂事”的孩子誰不喜歡呢。

有許多人選擇用愛暴力讓孩子屈服,從不試着理解孩子。

總是說孩子不懂事,不體諒自己,但卻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從未認真對待對過孩子,隻是看自己的心情,給與孩子一切不想要的事情。

在這個世界,孩子不能變成一隻一直聽話會察言觀色的“狗”,被打、被罵、被說不懂事、被逼長大.....成長的過程中隻有道歉、認錯、妥協......

為人父母,應該去重新理解你的孩子。不要在認為你的孩子就像小狗一樣不需要理解,聽話就夠了,随便做點什麼哄哄,事情就過去了。

不要忘記孩子是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替孩子做選擇,最好的方式就是嘗試互相理解,找到一個能夠平等對話的位置,和平共處。

以愛為名的暴力,正在拉遠你與孩子的距離。

請不要用“愛暴力”傷害你的孩子!讓你的孩子平安正常長大。

...

電影有個很動人的細節,是李玩不能喝牛奶,這個細節很有意思。

作為“營養”的代表,牛奶是大人眼裡健康成長的标志,但李玩一喝就會吐。而十幾年來,他爸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李玩在家裡受傷後,面對高放一口一口努力咽下牛奶的過程,讓我覺得她全身都在戰栗,每一口牛奶都是在殺死自己。

習慣被虐待的人會開始自虐。

從她喝牛奶開始,我們就知道她最後會吃掉那盤狗肉。

影片最後,導演把李玩吃狗肉的鏡頭處理得平靜而自然,沒有故事高潮時少女滿臉的怨怒,憤恨,眼淚。

我們都是像李玩一樣,最終平靜而自然地微微一笑,咽下了那盤狗肉。

吃掉了一個自己。

剛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才知道這部電影拍了很久,而且被禁播過。也是,電影的内容太過于社會,太過于真實。

電影《狗十三》讓無數“孩子”回首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創傷。

“爸爸打你,是為了你好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打了李玩後,冷靜下來的父親,又心懷愧疚的拉着她道歉:

...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電影《狗十三》中,李玩“聽話懂事”的悲劇,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典型。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該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平時要多聽聽孩子内心真實的想法,多陪伴孩子,讓孩子選擇他想過的人生,懂得對孩子放手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

這部電影諷刺的是,這種“打了一巴掌再給一顆糖”的教育方式,換來的不是女兒發自内心的諒解,而是李玩在父親暴力之下的屈從和讨好。

從那以後,她始終沒有辦法和家人真正的親密,哪怕當父親說“你是我的驕傲”,拉着她親一口時,她和父親也是客氣、疏離的。

她變得順從、聽話、但同時也變得自卑、敏感、脆弱、沒有安全感.....

...

中國式的父母,對于孩子似乎總存在兩種極端。小的時候寵溺得無法無天時,可以用一句“他還不懂事”輕描淡寫地帶過;而需要孩子懂事時,轉眼又是另一種面孔。讓她學會言聽計從,笑着做不喜歡的事,然後說謝謝,這何嘗不是一種僞善?這到底是“對孩子好”,還是滿足了一種對于“附屬物”的控制欲?

影片結尾,李玩站在滑冰場外,看着同父異母的弟弟在滑冰場一次又一次摔倒。這個五六歲的孩子哭着說不會滑,但滿懷期待的長輩卻不想搭理。李玩沒有說一句話。她知道弟弟将會重演自己的成長之路,從一隻任人擺布命運的愛因斯坦,成為一個僞善的大人。

所以這部電影反應了一個人生最大的問題?

就是…

大人所期待的,到底是懂事,還是僞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