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記不清原話了,戴錦華老師講的,大緻意思是談到在流媒體盛行的将來,電影、影院和熒幕将何去何從。

當時有個不太理解的概念,就是戴老師講到【大概真正愛電影的人都明白:電影屬于影院,電影屬于大熒幕;影院存則電影存,影院亡則電影亡】。因為從自身體驗來看,我感覺流媒體觀影一樣可以給我帶來感動,一樣允許熱愛電影的人們交流、傳播,甚至比起影院觀影更便捷、時空限制更少。

但是今天在影院看了《白日之下》并哭的稀裡嘩啦之後,我感覺我好像完全理解這句話了。大熒幕給我的包裹感是無法被替代的,我試想了如果我是在家用電視或者在電腦上觀影,我是否也會如此觸動?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也許還是會哭,但是應該不會這麼稀裡嘩啦)。影院調暗的燈光、大幅度的熒幕和封閉的觀影空間都會讓我更容易沉浸和專注在電影本身,而不是帶着“欣賞”或是“審視”的想法去看,跟着電影(前提得是好電影!所以現在也理解為什麼爛片讓我在影院如坐針氈了!)流淌,看完後再回到現實世界。

其實隻是一個小小的感受(笑),但是還是把它細細地寫了出來。因為真的太久太久,沒有在影院感受到這種“影院不能被替代”、“熒幕不能被替代”的感覺了!(就是那種想周周都去影院看好電影,然後把一年看過的電影票全部收集起來,會有很厚一摞(起碼40+),年末成就感滿滿的感覺)。

笑死????,今天看完還和溜打趣說最近影院好片吃太好了,松江也是迎來了屬于它的????【SIFF】(songjia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哈哈哈哈哈

原片應該是會打四????,剩下的那顆????送給大熒幕????️~

(——找到出處了b站上《大亨邱複生》采訪片段)

2️⃣很久沒看一些作品,感覺精力不自覺地會-全-放在日常生活/自己身上,忘了很多題材其實離我們很近

看了電影想起小學時候(10年左右)小區有個智力有缺陷的女性(20歲左右,和母親一起生活),和一個陌生男人離家,然後過了一兩年又帶着一個幼兒回來的事。現在看來這件事有很明顯誘拐嫌疑+不平等關系,但是現實生活中并沒有人去敲開那戶人家的門,或者電聯相關機構,甚至那戶人家自己都沒有選擇。現實生活中,社會好像默認智障女性的命運就是這樣,隻要不是強暴,被智力正常的男性誘拐+抛棄都是合法的。甚至一個人、一個家庭一生的命運隻是别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白日之下】,旺角旁也許隔了幾個街道就有大量需要人們去關注的群體,但要是身處在香港行色匆匆的人海人潮中,可能沒有幾個人會想起。選擇忽視也是最簡單的事情????

感覺也是蠻無奈的,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讓這個社會和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所有人,都能更有尊嚴地過完一生?不過影片最後,沒有亂打雞血,而是說 選擇很多很難,沒有一個選擇是十全十美的,重要的是選對的,也不要為其的後果太過内疚。我相信,在一個個正确的良知的選擇下,解決不了的問題至少也會不那麼糟糕????

*呃啊啊啊日語有【歧視性禁用語】,中文還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一些詞彙or組織一些措辭…

3️⃣另外非常好評的一點 是主角!印象很深的是庭審部分旁聽席的鏡頭,主角在中心,旁邊是另一位男記者和其他相關人員。主角記者是女性,而不是傳統默認的選擇男性來主導法律、新聞等領域。女主演技很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