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挺喜歡的一部作品,給了五星。
喜歡這部作品是因為看到了鏡頭記錄下的一個内心失權、生活失序、被困在某種處境中、凍結着沒有心力去主動跨出來、擁有巨大心理創傷的真實的人。
從胡阿姨關于過去工作的叙述和去讨債卻遇到債主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出她年輕時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擁有“體面”工作的,現在不再年輕也是每個月有退休金領的。我想她原本的童年夥伴或讀書時的同學,應該大部分都過得還不錯,她或許是最另類的一個。
正是她一次次的決策,讓她的家庭不幸地階級跌落——做公司出納的時候當爛好人給人做幾十萬的擔保,撿破爛以後又認了幾十個幹兒子,出錢出力卻反而一直被騙。她在出事以後去撿剩飯吃,不買新衣服不看病。似乎想通過自我懲罰的形式,來回避外界和内心對自己做錯事造成嚴重後果的指責。但當債主提出用她的退休工資每個月扣1000還債,她又沉默不語,可見她的自我放逐,也并非全因為愧疚。(這樣猜測有些冒昧,但并非出于批評的目的。隻是覺得她不這樣自我懲罰,别人也不會怎麼樣。就算别人真怎麼樣了,她也本可以有能力去解決。)
所以在她身上常常會有非常矛盾的感覺。我猜她開旅館卻認幹兒子不停倒貼錢,是因為她需要被愛,需要被肯定,而隻能用過度付出的形式,乞盼别人回饋愛的一點點微弱可能。也許正是這種覺得自己天然不配的心理,促使她做出了種種拖垮家庭經濟的決策。然而她又有自己的小算盤,盡管所有人看到她撿垃圾,吃剩菜,但每個月三千多的退休金是堅決不可能拿出來一千還債的。同上,完全沒有抨擊的意思,隻是非常感歎本不必如此。不還錢還吃香喝辣的老賴多了去了,沒見幾個有心理負擔的。(沒有說老賴對的意思,隻是覺得這種多年以來心理的自我攻擊,讓胡阿姨沒有一丁點心力去改變現狀。她的人生幾十年如一日,停在了她“闖禍”那天。)
感覺鏡頭下的胡阿姨性格執拗,擅長自欺欺人,卻不擅長自我保護和自我關心,渴望被他人關心,而追求關心的方式就是過度付出。她和兒子彼此關心,互相索取,渴望被看見與理解,卻彼此長期無法理解。
但她并不懂愛。當兒子對她說不想活了,趕緊死了才好,對于兒子展露出的痛苦和失望,她隻能回以沉默。而她的愛,隻能是給兒子送撿破爛找到的東西,和偷偷保存好自己退休工資卡不被債主拿走,這種純物質層面的表達。
而更可悲的是,她兒子向她索取的感情,兒子自己也給不出。當胡阿姨對兒子表達,兒子也隻能沉默,或幹脆打斷。兒子隻覺得母親勤勞而愚蠢,他用買東西和送錢的方式表達關心,卻看不到母親心靈上遭受的巨大折磨,和母親那孩子一樣的無助。
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視角的叙事裡,每個人都沒有多餘的心力看到别人真正需要的,每個人的心智水平都不足以把自己和對方拉出當下的叙述。
當然,整部作品裡還是胡阿姨讓人感受到的悲劇感更強烈一點,她的人生停滞了太久太久,久到人們把她心靈創傷凍結之下撿的幾噸垃圾都稱為藝術。然而縱觀她的人生卻會發現,她并不是在什麼無可避免的飛來橫禍裡爬不起身卻堅持追求美,而是因為巨大的心理創傷選擇讓自我消失,然後又給這孩童式的回避賦予了成人式的價值意義。
她的自我隻存在于潛意識裡,指揮她一直做一些沒有主線的事,似乎沒有心力去跳出這數十年的經曆,跳出自己的膽怯、逃避和自我折磨。于是當她的幹女兒提出,你要主動去創造更好的生活,她隻能沉默不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