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名24歲打工人,未婚,但是談了一個近兩年的女朋友,因為看到影評裡面很多都是以女性視角展開的,所以我在此表達一下自身的看法,也是為了梳理一下自身的想法,僅代表我個人觀點。

看完這個電影的時候,我一度陷入悲觀,是不是未來不應該要孩子?是不是未來結婚了,我也會變成孫大勇?是不是未來就不應該結婚?是不是過去我也變相或直接的剝削了自己的伴侶和母親?而自己的母親是否又意識到自己被剝削了呢?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有過出走的決心呢。。。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完全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你沒有辦法穿他們的鞋子,走完全一樣的路。更何況于男女之間呢。美劇《超感獵殺》中提出一個概念,或者表達了一個思想,隻有人與人之間完全的感同身受,記憶、技能、情感完全一緻的時候,才可能達成完全的理解,我是認同這個觀點的。

在電影裡面,值得慶幸的是,男女理解之間,随着時代的更叠,是有變好的趨勢的。第一代人,女主媽媽認為自己被剝削就是理所當然的。第二代人,女主意識到自己應該享受平等的對待,并最終争取了自由。第三代人,女主的女兒...,說女婿吧還是,他女婿在社會裡的表現,在我看來是不錯的了,影評和評論裡面,都把他的表現評價為“僞善”或者“高級大男子主義”。我不能否認大家是錯的,但影片中,當曉雪對着面試官控訴偏見表達憤怒的時候,女婿是安慰的态度,所以當時的我斷定,哪怕這個人是僞善的,那也是為了妻子的感受而“僞善”,真心為了他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怎麼能被稱為僞善呢。

當然,我能理解大家對女婿的态度,就像我前文所說的,人與人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女婿和女兒之間仍然沒辦法完全站對方角度的,我認為是不能為而非不想為。未來下一代,可能要比女兒那一代更好,但是永遠不會完全和解。“男女對立”會一直存在。

更深層的,難道隻有男女才有對立嗎?難道同性别就能完全和解嗎?電影其實也是給出答案的——女主與女主女兒。

女主角度,她一輩子按照家庭、社會乃至古老傳統規劃的線路而活,上大學被父親框住,生活中被丈夫框住...有了孫子之後,又被女兒框住(不止一次)。女兒角度,上學的時候不止一次勸誡母親“出走”——離婚。母親抑郁症之後,完全順從母親的想法,支持她的“出走”。同時,也同樣是女兒,不止一次成為阻礙母親出走的最關鍵因素....女兒從家庭枷鎖的“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

我們可能是很同情女主的,很多人為女主的出走而點贊,有些人備受激勵。但是,女主雖然是有出走的自由的,但是她畢竟把孩子完全丢給女兒了,就像别人把孩子完全丢給她一樣,是的,她一輩子已經做了無數次妥協了,總是一直妥協下去,就沒有機會了。我很理解這一點,所以我想表達的不是她有錯,而是想闡述現實的無奈。

我的悲觀就源于此,這是一道永遠無法解開的數學題。就像人永遠沒辦法長生不老一樣。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電影是作者思想和觀點表達的濃縮品,這個濃縮品味道很沖,能夠一語中的,但是卻隻能表達一方面的信息和觀點。我認為,婚姻并不隻是困境。我們沒有辦法忽視,生活是不完美的,甚至生活是垃圾。但是生活有美好的部分,照顧小孩子是費心的,但是小孩子的一個微笑會讓我們感覺這一切都值。夫妻吵架是不美好的,但是妻子在外面受欺負之後,丈夫仍然會第一個沖出去為妻子道不平甚至大打出手。。。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永遠不要隻看到事情的悲觀或硬币的反面。

但是,轉折又來了,我仍然要勸誡大家,結婚一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女性朋友在結婚之前,要考慮好,自己的另一半是不是在自己遇到不公的時候會第一個沖出去,深思熟慮之後再做決定, 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當然,如果你覺得在生命中的某一時刻,有必要出走,那麼我也仍然支持你,同時也敬佩和尊重你,但是還是那句話,一定要考慮好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