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專門看一眼今天上映片單,很難會留意到8月15日的今天,有一部《坪石先生》在這一天上映。相對于《南京照相館》和《東極島》自帶的流量和話題,《坪石先生》同樣作為抗日題材的故事,少了些許熱度,不僅反映在宣發的力度上,還表現在故事内容裡。

...

《坪石先生》講述了1938年廣州淪陷後,國立中山大學輾轉遷校,曆經雲南澄江,粵北坪石,期間堅持辦學,開教,盡管遠離了戰火紛飛的城市,但藏匿在山水之間的師生依舊時刻警惕着日軍的侵擾和破壞。電影的故事主要圍繞1944年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等學校遷往粵北坪石後,在這一年間的鎮民生活,學生活動,課堂教育,與師生之情。

...

坪石先生代表的是以黃際遇為首的一衆教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學生,校産及堅持文化教育和傳播中華文脈的動人壯舉,整個故事非常緩慢,像是一篇散文或是随筆,它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刻意的渲染情緒,如片中一樣電影引領着觀衆看待國家危亡之際,文人志士與無名之輩如何用另一種力量和武器,用力托舉着國運與希望,所以我也打算像做讀書筆記一般,用關鍵的台詞徐徐展開故事的脈絡。

...

“一個書生可以抵抗十萬大軍”

正在課堂上授課的黃際遇,突聞外面作響的敲鑼聲,随即指揮學生立刻離開教室,躲避在牆角下,天空飛過的幾架日寇戰機轟鳴作響,眼見飛機暫時離去,對于無縛雞之力的學生發出的疑慮,黃際遇面不改色的說道:一個書生可以抵抗十萬大軍。這一句話,實則點明了當下學生群體存在的兩種觀點,投筆從戎亦或堅持受教,而作為黃際遇等大學教授非常清楚通過教育培養人才,使學生習得科學技術,必将能在未來成為國家發展的棟梁,成為可以抵禦鋼鐵洪流的中堅力量。而曆史證明,如錢學森等一輩科學家以愛國熱忱,學成歸來确實可以“一人抵五個師”。

...

“無用之用,當為重用”

黃際遇面對自己兒子認為的“學習無用論”,且意欲投筆從戎,一方面否定了論斷,而另一方面也将選擇權交給兒子,這一情節與後段參軍訓練的情節做了互文和對照,用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闡明了愛國救國之道的不唯一性,明确知識與學識也是強有力的抗争武器,斷不可抛棄。

...

“我是不會離開中大的,這些留着也沒用”

在遷校關頭,黃際遇燒掉了一沓來自國外的任教邀請函,面對父親這一舉動,錯愕不解的女兒勸說着父親。黃際遇年少聰穎,曾留學日本并一度加入同盟會探尋救國之路,赴美深造後回國,将畢生所學著書執教,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曆,讓黃際遇心生厚重的家國情懷,堅定畢生事業和人生定位,中大的存亡正如國家的存亡,危難當頭唯有明志才可引領師生一同堅守,有國才有校,有校才有家。

...

“援軍明天就到”

“師生未動,書籍先行”,學校借鑒了軍隊打戰的戰時理論,為實現遷校順利,首先轉移書籍等校産是保證教育持續的舉措,也是保障學生受教與文脈守護的必要條件,圖書館館長肩負重任帶領多名挑擔工跋山涉水,一路轉移珍貴書籍,卻在途中被縣長一行阻攔,并謊稱國軍的援軍将抵達坪石,要求隊伍回程。最終引發故事結尾人與書籍一同逃難的情節,一方面揭露國軍鼠目寸光,臨陣脫逃與脫離群衆的反面形象,另一方面是大力表現師生百姓共同守護文脈,風雨同舟的大無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