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斷斷續續看完了溫斯萊特主演的《朗讀者》,感覺很受震撼,也很受啟發,随便說兩句。

1.《奧德賽》從影片伊始的“保密”、到中間的“旅程”說、到最後女神的忏悔與保證,可以說《奧德賽》貫穿了整部影片。

2.和看不一樣,聆聽到的聲音是感性力量的直接傳遞。漢娜不識字,不會讀寫,但她對于聲音是很好的接受者:她聽到邁克爾讀到悲慘内容時會哭泣、聽到唱詩班的童聲合唱時會感動到無以複加,或許正是她這種對聲音的敏感度,讓她也無法拒絕上級下達的命令,哪怕讓她成為劊子手。

觀影中,你會發現她的一些行為甚至個性都充滿了矛盾:明明自己和邁克爾在忘年戀,即使二人正在鴛鴦浴,也依舊會極其反感地指責邁克爾為她朗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跨齡性愛的片段;她整個人既感性又刻闆,既溫柔又殘酷。她的感性不會讓她成為一個慈悲或不殘忍的人,因為她不識字、不能理性地去評判,她缺少一種理性的溫度。

這種現象很常見:蒙古、俄國、日本,擁有大批近乎悲憫的藝術作品,但殺起人來絲毫不手軟,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嗜殺的程度。

德國是另一種情況,韋伯區分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價值理性涉及道義的評判,而工具理性隻問達成結果的有效性。德國并不缺少工具理性,從德國的武器制造、科學之發達就可以看出,但在當時,德國普遍缺少的是一種價值理性。他們會閱讀、會思考,但他們會反思嗎?我認為當時他們是不會的。

所以我認為,漢娜所缺少的并非思考、并非工具理性,相反,她的工具理性非常發達:她的工作完成的非常的出色,她缺少的價值理性、缺少的是反思的能力。可以在影片接近結尾時看出:漢娜在獄中學會了識字與閱讀,但在邁克爾質問她之前,她依舊不認為自己錯了,依舊不會反思。

一個情感豐沛的人未必會缺少工具理性,同時也未必會擁有價值理性。沒有價值理性的貫穿,人的情感反應或行為是無法自洽的,正如漢娜充滿矛盾的行為與個性。隻有價值理性,才能抵擋住權威對情感的侵犯與操縱,使人的行為具有一緻性。所以慈悲、善良不單是一種自然情感,而是一種理性—價值理性,它既是思考後的結果,亦是自然情感的升華。對價值理性的強調,我覺得,這才是影片想要表達的。

價值理性或許就是馮友蘭所說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