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标題的時候,不禁一抹笑意挂在嘴邊,想起昨天在影院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忙碌百度的自己......

“李白入贅過幾次?”“黃鶴樓是被摧毀重建的?”“崔十二是否真有其人?”......

得到了一些平時沒有留意過的冷知識:從留下的文字看,李白一生經曆過四段婚姻(夠多的????),其中第一段和第四段均為入贅,而高适終身未婚。黃鶴樓在唐朝受到過戰火波及,在1800年的曆史中,黃鶴樓飽受燹火、戰亂重修二十餘次。崔十二在曆史中并不存在。

觀影時聽到有人說造型好醜,我想那種人上長下短的造型是為了向唐三彩緻敬,這樣判斷依據是馬匹的造型太像陝西博物館裡的出土文物了。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我跑題了。果然,在豆瓣上敲字都是興之所至。

整部電影都是圍繞着高适和李白的生平展開的,李白和高适的初識是否源于偷盜的一場誤會,已經無據可考(據說是杜甫引薦),但電影中的二人性格的反差,從初識就可見一斑。一個自來熟、話多外向、易于沖動,另一個寡言少語、沉靜内斂...典型的i人格和e人格。

影片中社牛的李白精力充沛,感情外放。喜歡交際與冒險,最初是兩人友情的建立者和主導者。反觀高适,口吃木讷,内斂中透露出謹慎沉穩,在李白太陽般的熱情和光彩下有點被動和無存在感。但是i人高适有自己的節奏,他屬于二人友情的默默維護與延續者。e人李白随口而出的“一年之約”後面的“十年之約”,他都記在心裡被用行動去踐行,而此時李白早已忘到九霄雲外。李白總是在困頓有難的時候想起并且向高适求助,他是明智的,一個e人朋友往往是慢熱而靠譜的。不論真實的曆史中高适是否向被永王牽連的李白伸出過援手,起碼影片中高适的做法太符合一個i人對待友情的态度了。

《将進酒》片段是影片的一大亮點,若論一個i人和e人為什麼能保持二十多年長久的友誼,除了共同的報國理想,還有就是同為詩人,對彼此才華的惺惺相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