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大學城路演場。導演和女主原來是廣州的校友,女主居然還是番中校友…怪不得拍的這麼生活化,寫實的同時又在寫詩。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好像是電影裡的每一處場景,都出現在我的生活,不管是小時候的回憶還是長大之後走過的路,電影的細節都一幀幀熟悉的畫面和我的印象重合起來。


這種對廣州香港的深刻記憶,嶺南氣候特有的氤氲水汽濕熱的氣質,36度還在田裡摘荔枝,在夏夜的暴雨被淋濕的頭發,俯視下的平房,準備打台風前悶熱的空氣,汽車駛向環市東路的立交橋,陳舊的相冊,蓋在桌上的紗罩,深夜煮的湯面,等船靠岸的碼頭,人來人往的果市,穿梭在樓道裡被追趕的身影,舊的老式門鎖,鐵窗,紅色膠凳,風中搖擺的碎花裙和襯衫(自從我奶奶搬走之後家裡再沒有出現過窗外的碎花的衣服),熟悉的每天都這麼多人的中山路…


在廣州生活的19年,有時我會刻意感受生活。感受夏季的台風,暴雨,悶熱,陽光,偶爾隻是平常的吹着晚風,和喜歡的人在天台俯視廣州郊區的平房,或者就是騎着車,匆忙的從人群裡穿過,從藍罐曲奇餅盒或者蛋卷盒裡找到收藏的信件,從媽媽的相簿裡找到幾張老照片,站在鬧市的街角尋找自己缺失的一角,或者隻是睡在涼席上一邊聽風扇搖頭的吱戛聲一邊用蒲扇消暑等睡醒再去買一根紅豆冰棍或者五羊甜筒。


電影講的是女主追憶過去到香港找尋缺失的故事,一條線是找爸爸,一條線是再次遇到了青春期萌生情愫的玩伴。其實劇情很簡單,不過結局很開放。電影突出表現女主的情緒,女主就是淡淡的普通人,面對着不平常的每個人特有的課題。劇情比較次要,看進去的話,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種微妙的複雜的情緒,如果要說具體是什麼的話…感覺就像王菲的暗湧,她可能在某一個瞬間情緒就如潮水一般翻湧而上,但真正發生的時候内心是平靜的悲傷。


在魚生的線裡面,這種沒辦法細細表達的感覺就更加明顯。不過我暫時隻體驗了前半段,還沒有後面的經曆(我也思考過如果有一天這麼發生了也許會是類似的場景


電影的畫面非常美,真的拍出了我喜歡的家鄉的樣子。特别是開頭擇荔枝的那一個畫面,整個畫面都是生機盎然發着光充滿能量的,熱氣就和荔枝一起傳遞過來,太陽光就從綠葉的縫隙了傳過來,接着聽到的是一群人用粵語的對話。林老師的富有故事感的臉就出現在樹林間,孫陽飾演的典型本地仔就帶着小動作很生動地出現。


在我小的時候應該去過兩次還是三次香港。那個時候蓮花山港還沒有關,去香港坐船用兩個小時。在船上我坐窗邊,就看水拍打在船身上,感受船的晃動。下船的時候,就看見船和碼頭接觸的緊密,人頭湧動,說的還是粵語,家裡看的也是翡翠台明珠台,好像大陸和香港也沒有那麼不同。


很多細節,很多情緒,自然而然就感覺到了。也可能出于這部電影描述的廣州香港實在太真實,你甚至可以感覺到導演的情感,非常敏銳就捕捉到廣州香港的獨特氣質,兩地人的獨家記憶。我看的電影不算多,但描繪嶺南的實在太少。假設我在腦子裡設想我的生活的畫面要拍成電影,也會是這種夏天。(不過我們吃砂糖橘番石榴比較多啦)


文藝片嘛,其實還有很多細節,我會忘掉,趁着還沒睡覺先記錄下來。一個人看比較有意思,兩個人也不一定能遇到懂你的,還不如一個人看。感覺就很适合台風天在家裡一個人慢慢的欣賞好片…剛好最近确實要打台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