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本就是一個細膩的男孩子:他能感受到父親和弟弟的相似,理解父親對弟弟的喜愛;能感受到父母雖然在形式風格上很不一樣,但細節處又處處透露着默契,表達着湧動的愛意。
而當一場意外發生後,他變得更加敏感和内斂,他首先将責任丢給了自己,所以壓抑的情緒開始彌漫——
坐在爸爸的車上,他察覺到爸爸更想要的,是弟弟會做出的或許愚蠢但可愛生動的回應。可是他不是弟弟。于是他認為,是自己讓爸爸失去了弟弟。
看着媽媽忙碌地研究,他察覺到媽媽“把自己變成了一座空城”,而這轉變是因為那場意外。可弟弟回不來了,他依舊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父母不願提及沉重的往事,但這些沉默一次又一次加深了小男孩對“自己的錯”的認知。
他一邊繼續追逐着自己對科學事業的熱愛,一邊不斷地反思和忏悔。日複一日,他似乎認為自己的離開才能讓事情回歸原點,所以他留下的那封信,總讓我感覺像是一個寄居者對房主表達感謝。
因此當機會來臨時,他真的走了。
可是他其實很愛爸爸,會因為爸爸的車沒有停而感到郁悶;他很愛媽媽,帶走了媽媽的日記本;他也很愛弟弟,他每一次出門都會給弟弟帶禮物,甚至面對每一個選擇的分岔路口,都會在腦海裡分化出弟弟的形象,強迫自己承載并融合弟弟的思想和态度。
前往學院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同樣在流浪的“船長”,遇到了幫忙掩護的售賣員姐姐,遇到了認真負責的警察叔叔,遇到了熱心的司機叔叔……
勇敢的小孩終于到了目的地,他帶着他的熱愛和回憶站上了演講台,而他終于有機會,在“與他們無關”的陌生人面前提到弟弟,說出“被掩埋”故事。他依舊認為是自己的錯,他在話筒面前又一次強調了,這是自己的錯。
可一個真誠的小孩在大人們面前又得到了什麼呢?
副校長把他當做賺錢和宣傳學院的寶貝,為在鏡頭前凹溫柔形象,在明知他受傷的情況下沖上台大力擁抱;試圖控制孩子的演講内容;給孩子做智商測試,并直言不諱地表達利用之意。
而孩子呢?一直在說謝謝,感謝她沒有因為自己年齡小而取消榮譽;說要把支持他的人名字記下來,在演講中特别感謝;對給自己做智商測試的女士說謝謝您幫我做測試……這麼細膩的孩子早就看出了假笑的端倪,又怎麼看不出副校長所作所為的本意呢。
我更傷心地看到,主人公作為邏輯派,在拍攝照片時說自己因為從來不用綠色的本子記東西而想要換一本時,副校長毫不在意。而男孩呢?他接受了一切。
這份不在意和利用在後面的采訪中再次得到了體現:男主持隻在意提詞闆,無數次打斷主人公的闡述。而男孩呢?在一次又一次打斷後依舊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真誠地給答案——盡管再次被打斷。
看到這些令人郁悶的片段時,不知為何,腦子裡自動浮現“如果他的爸爸媽媽看到這些,一定會氣瘋”。
果不其然,媽媽感受到了兒子的不快樂,最初在演講場地還是默默看着的她,這次站上了采訪直播的舞台。
做的第一件事是:讓男主持不要打斷自己說話。
做的第二件事是:告訴男孩,不是他的錯。
做的第三件事是:問男孩“你是想留在這還是走”。
做的第四件事是:得到肯定答複後,起身帶走男孩。
做的第五件事是:扇了副校長一個巴掌。
第六件事情由穿着牛仔服的爸爸來完成:扇了主持人一個巴掌。
這時我終于感到了暢快,不僅是因為察覺了這個家庭絲絲縷縷間的默契,也是因為确認了他們互相愛着彼此。
一點都不喜劇,我心揪得慌嗚嗚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