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時間4.17 22:15-23:47 4.18 22:45-4.19 0:10

3.5。如果沒看過原著,大概注意力會放在對農村生活的真實還原,葛優的神演技,很多偶爾揪心的情節…這些足矣讓大部分人打五星了,但由于先體驗過了原著的悲苦和展現出的生命之厚重,我無法不把注意力放在影片與原著的區别上,而這些區别在我這裡恰恰無法給五星。

首先說明,我理解導演和編劇為了觀衆的觀感不要太喪,盡量不把情節處理得太沉重,又考慮到時間限制,選擇不展現很多原著裡的細節,但也不應該成為删除,淡化過多内容的理由。我對整體不算太贊成,原因:

1. 原著中抵押房産給了龍二,父親上廁所時無聲死去,文革荒謬的煮鐵,迫害鎮長,有慶成長中的各種事情……這些都是很能體現主題。影片不必一一展現,但也應着重強調大部分,但片子要麼草草略過,如:福貴父親還沒怎麼塑造就退場了—對他父親“活着”的刻畫呢?要麼直接省略。這也是我覺得改編後的電影最大的問題:所有情節感覺隻是簡單的堆砌,主演們演完了這個演那個,他們在各種情節中好像隻是出個場,而非作為獨立完整的個體。以事兒為主,而不是以人為主,就無法展現“活着”本身,展現生的苦難與偉大

2.家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角色,原著是被父親強行帶走回娘家,但片子直接讓她主動離開福貴,後面也出現了很多對抗福貴的台詞,這反而賦予了她一點魄力,這個改動結合小說主旨來看好像不太合适

3.福貴被強行帶上戰場的契機,以及在戰場的逃命,都是很好體現主題的情節,而這部分沒有充分表現。從戰場死裡逃生,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被拍得異常平淡,本應該讓觀衆替主角感到莫大的慶幸,但片子裡沒發生什麼,主角就這麼回家了……

4.口述劇情太多,實在刻意,如福貴從戰場回家後家珍口述母親的死,村裡人彙報有慶的死,這通過畫面展示會更好(另外:有慶死了周圍人擋家珍福貴幹什麼!又不是要打架,這樣設定有個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