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伊朗電影,這部電影我一共看了三次,今年是因為在閱讀中東史,所以重新又把這部電影看了一次,看完後感受也和之前兩次有所不同,所以想認真做個推薦,這部電影就是阿斯哈·法哈蒂最有力的作品之一——《一次别離》。我聽過三句關于這部電影的評價:

“這是一部全片沒有一個廢鏡頭的電影。”

“現實主義電影的典範”

“上一次讓我看完電影後久久不能忘懷的是伊朗電影《一次别離》”

我第一次接觸這部電影是在講解視聽語言的課上,當時老師拿了《一次别離》的片段反複為我們拉片,對裡面的每一個手持鏡頭和鏡頭調度可以說是誇了又誇,那種極具生活質感的手持鏡頭和出神入化的鏡頭調度也就永遠留在了我的腦海裡,不可否認的是,影片無論是從鏡頭語言的處理,還是大量主觀視點所産生的強烈的代入感,甚至全篇除了結尾沒有用任何音樂而是采用了旁邊和環境音,都讓這部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發揮到了極緻,但是今天我還是要分享下我對這個故事本身的理解,要知道《一次别離》的拍攝成本隻有30萬美金,卻一舉拿下了柏林金熊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以它講得絕不僅僅隻是關于離婚的故事。

...
...
...
...

導演法哈蒂沒有站在任何一方,誰都沒有在善與惡這場交鋒中更勝一籌,就連最後,影片中最善良的,沒有被社會毒打過的女兒特敏(中産女兒)面對法官的質問,為了保護父親,她撒了謊,而說完那些話後,她在父親的床邊,流下了淚水,這也許是特敏第一次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惡。

在法庭走廊裡,特敏在背誦課文,這段内容導演給的非常直白,背誦内容是“在薩珊王朝時期,人們被劃分為兩個階層:上層特權階層和普通階層。”她的外婆在一旁糾正說,是“平民百姓”。這時候,處于鏡頭另一個角落裡的是護工瑞茨的女兒,正在一闆一眼地學着特玫背誦。

...

在十歲少女們的初識中,一切都是純粹而美好的,雖然大人們的世界充滿了拉扯和階級矛盾,但是最初兩個女孩子的友誼确是整部片子中最溫暖的畫面,但是随着上一輩的矛盾不斷加深,面對着大人之間無休止的争吵和厮殺,最終,她們看彼此的目光不再真摯,影片最後一幕,特敏在離開前無奈的看着護工的女兒索瑪,而索瑪卻像特敏投向了如刀子一般冰冷的目光時,這一刻,從薩珊王朝沿襲而來的階級問題,重新烙印在現代的伊朗。

...

開放式結局 是家庭的未來 更是伊朗的未來

影片的結尾,特敏和納德再次回到了離婚現場,女兒特敏需要在兩個人之間做出選擇,她一再強調自己已經做出決定,但是影片結尾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在一個漫長的長鏡頭中,在特敏和納德兩個人漫長的等待中走向尾聲,他們各自坐在廊道的兩側,中間依然隔着一條路,誰也沒有逾越,而身後不斷變化的是和他們一樣生活在伊朗的形形色色的人,最終我們對于特敏的選擇無從得知。

究竟是選擇留在傳統的過去,還是選擇尋找更現代的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這不僅僅是這個家庭的選擇,而是伊朗這個民族在這個巨大的裂縫中,究竟何去何從。

最後再補充一部電影,我超愛的,以前做個很簡單的推薦,叫《我在伊朗長大》。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