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運在演員章宇,導演郝飛環和攝像李想回校的路演中看了《沉默筆錄》。昨日又在學院包場中,二刷了這部片子,适逢豆瓣開分,想說的話有很多。
無奈排片太少。
導演為何選用狗命與人命交叉叙事?有一段敬酒的戲,夥計們都勸李立忠向經理敬酒,以此來獲得好處。可他在站起來時,發現經理在向小狗喂食。我感覺這裡可能是一種階層上的隐喻,頗有現實主義色彩的味道,但拍攝上卻用了仰鏡頭,與常規視聽做了一個反差處理,我不太明白這裡的意思,也可能就是單純叙事。片中還有一段,村民們來找經理反應蔣子隆與大壩的事情,經理卻在一旁釣魚,當然也給狗了一個特寫。在物理布局上,村民們在岸旁最高處,經理在岸旁最低處。但實際上,村民們的反應對于上層人士來說,安然無事罷了。
片中還有一個水桶的隐喻,第一次過半,第二次近滿,第三次一個桶闆炸開。映後郝導說他想用此來隐喻大壩決堤,也希望聽到更多觀衆的不同想法。我覺得這也是李立忠思維轉變過程的剖析,每當他越靠近真相一次,桶中的水就更上一層。但他越靠近真相,也就越明白自己筆記本的最後頁,周勝奎的名字可能就是真相本身。一念之差,萬念俱灰。
還值得一提的是章宇的演技,一直被影迷們稱呼的“土狗”氣質在本片體現的淋漓盡緻。沉默的李立忠,雖沉默,但他的眼睛會說話。無論是壩上與周勝奎對話那段苦笑與破第四面牆的長鏡頭還是結尾與母親“對話”,章宇都把自己野蠻生長的特性刻在了骨子裡。五年前的章宇,是郝飛環最好的“缪斯”。
在探讨父女父子關系的内核上。同期有一部相似的片子,但另一部與此片含蓄深沉的情緒不同,它情緒奔烈。《涉過憤怒的海》裡用金麗娜的死展示了中國式病态愛的茶毒。《沉默筆錄》裡李立忠也說,六歲時,爸爸把他丢進河裡,他感受到的隻有恨。片中也用了李立忠幻想中的兩次對話來解釋父子關系,越軸拍攝加劇混亂感,這種類似于超現實主義的闡述成了片中亮點,也讓父子線更完整。
最後,我想說說對片子女性角色的看法。在我心裡,馬吟吟飾演的女主象征着與章宇不同的一種人,不僅是思維認同上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更多的是在兩種人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時,一位走最常規最無趣,被社會重塑的路。而另一位,她勇于改變,這很好。“我呆了二十年,這地方呆不下去了。”其實也象征了在九十年代時代洪流中,不同人不同的選擇。
總感覺差點火候,它有時代背景,地域特色,懸疑設計等。但情緒和感覺總是差一股勁兒,不過作為郝飛環導演的首部長片作品(還是五年前拍的)能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希望大家都可以去電影院去身臨其境地觸摸這部電影的脈搏,這是在青年導演的作品裡才能感受到的生命力。
票房大????,不大賣也沒關系,盡全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