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浮士德在燭光下與魔鬼簽下契約,他交付靈魂換取片刻永恒;當《光•淵》的演員們踏入角色的世界,他們亦将真實的自我獻祭于藝術聖壇。
追完劇後的兩個月是各種花絮的狂歡,直到看到主創訪談,百感交集。整個劇制中流淌的匠人精神與浮士德之困,反倒是當下影視荒漠中一眼清泉。
古典的匠人,在喧嚣中沉澱。
感謝制片人楊總與裘導,他們如沉穩的領航者,專業、敬業;真誠、純粹,在資本與流量的湍流中掌舵,将“精雕細刻”奉為圭臬。
這不是盲目的對原作的還原或對細節的苛求,而是對“水到渠成”的真誠笃信—— 無論是圍讀過程的細膩揣摩與挖掘,還是拍攝過程的精益求精,完美主義的苛求滲透于每一幀畫面,理想主義的微光在細節深處閃耀。
當“快消”成為這個時代的注腳,這份古典主義的沉穩與“自己的節奏”,本身就是一曲對浮躁工業的無聲抗争。 每一步打磨,都是對藝術本體最虔誠的朝拜。

演員演戲有時也像一場“交易”——為了成為角色,需要暫時地“交出”一部分自我。 這裡有個巨大的悖論:一個真正專業的演員,需要能深入角色,甚至難以輕易抽離(否則如何真正打動觀衆?); 但如果真的難以抽離,又會陷入兩個“靈魂”在體内撕扯的痛苦。
這種深度投入的狀态,這種角色與演員自身氣質互相成就的化學反應,是整個創作氛圍裡缺一不可的關鍵,最終也成就了熒幕上難能可貴的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