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moooofly。
最近看了 bilibili 出品的《唯有香如故》,很是喜歡。其中既有對香本身的理解,也有對人生變幻,宦海浮沉的解讀。最妙的是,該片還做到了将兩者恰到好處地結合,值得推薦。
該紀錄片由五個故事構成,分别為雨霖鈴,如夢令,浪淘沙,南柯子和青囊行。
本片中的香為瑞龍腦香。這種香産自最熱之地,聞起來卻有一種寒涼之氣。這種冷香的釋放隻能采用熏燒的方式,展現出一種充滿了矛盾的“炎涼”。
清涼但不刻薄,端莊又不失纏綿,用消失凸顯了它的存在。
雨霖鈴,詞牌名,又名“雨淋鈴”,“雨淋鈴慢”,原為唐教坊曲名。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有雲:“《雨霖鈴》者,因唐明皇駕回至駱谷,聞雨淋銮鈴,因令張野狐撰為曲名。”
據此可知,此曲是唐玄宗安史之亂後奔蜀途中所作,由于在“馬嵬之變”中處死了楊貴妃,玄宗作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
最有名的一首《雨霖鈴》是北宋柳永寫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全文如下
柳永擅長慢詞,題材多以市井風光、歌妓生活以及文人羁旅為描寫對象,在詞由雅到俗的轉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為北宋的慢詞發展和興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雨霖鈴》是一首抒寫離别愁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宋婉約詞的傑出代表。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片中的香為梅香。梅香具有不着痕迹的淡雅,似有還無的清香,被文人稱作“暗香”。梅花的香氣會給人帶來一種熟悉又恍惚的美好。
梅香是很難濃縮的香氣。在古代,因為無法更好的提純,所以古人換了另外一種制香思路,在梅香配方裡直接對梅花的靈魂進行最純粹的描摹。雖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卻依然能夠凸顯梅花韻味。
李清照一生以梅花自喻,并一直嘗試提取梅花清冷的味道,雖然一直失敗,但她從未放棄。
李清照的執着,正如梅香的制作,可以磨難,但不能苟且。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代表作有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
本片中的香為沉香。沉香的源頭其實是一種“磨難”,因為沉香樹隻有在受傷之時才會分泌出沉香。這種分泌物原本是用于自行療傷的疤痕油脂,所以沉香應該算成樹的血淚結晶。
沉香的味道引而不發,不偏不倚,居心中正,毀譽由他,符合中庸之道。這也正契合了王安石和蘇轼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才明白的處世之道。
蘇轼曾在面聖時,通過闡述沉香的成因,以及“香樹求生,香農求利”的道理,借此抨擊王安石的青苗法,這也正是兩人政治立場不同的真實寫照。
這則故事圍繞王安石、蘇轼、司馬光幾個人的政治關系,文人關系展開。展現了大曆史背景下,政治家們身前榮耀,身後炎涼的人間真實。蘇轼作為穿插了整段曆史的核心人物,寫着王安石的祭文,又目睹了司馬光的離世,兩位人生導師的相繼離開,對蘇轼來講影響極大。
蘇轼、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如雷貫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蘇轼、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以一部《資治通鑒》就足以名垂青史。他們四人同在朝廷做官,四人之間都有或深或淺的交往。四人中歐陽修(1007年-1072年)最為年長,他比司馬光(1019年-1086年)大12歲,比王安石(1021年-1086年)大14歲,比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大30歲。另外,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比其餘四人略小。出生:歐陽修 1007 > 司馬光 1019 > 王安石 1021 > 蘇轼 1037死亡:歐陽修 1072 > 司馬光 1086 = 王安石 1086 > 蘇轼 1101
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
本片中的香為回生香。該香利用故人舊物上的氣息,喚醒聞者的陳年舊夢。回生香煉的是自問自答,天無心,而人有心。
其實,香和臭之間一直存在着某種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正如高檔香水中的糞臭素一樣。腥臭的螺甲出身貧賤,貴人避之不及,然而化腐朽為神奇卻隻在點化之間,回生香裡甲香便是那點化之物。
黃庭堅合香時采用的正是腥臭的螺甲,應對了陪伴在他身旁的、桀骜不馴的通緝犯。
螺甲的一生是在海灘上腐爛,還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隻差一個動機,而這個動機首先需要自我煎熬,充滿了辯證的味道。
南歌子,又名《南柯子》、《風蝶令》,原為唐教坊曲。
宋代文人中,對香認知最深、且愛香成癡者,非黃庭堅莫屬。他喜歡沉香,尤其癡迷海南沉香,得好香如獲至寶;他嗅覺靈敏,能夠捕捉和品鑒多種香料和味道;他研究典籍,親自創作了許多香方,寫下無數關于香的詩。黃庭堅與香的關系,是宋代文人與香關系的縮影。宋代文人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莊嚴,松閣之下以香裝點其儒雅。
本片中的香為艾香。艾香産生自冰台的燃燒,如今我們稱冰台為艾草。
冰台是一種非常易燃的植物,燃燒時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氣,與此同時,産生的煙霧還對于很多細菌都有明顯的抑制和阻斷作用。
冰台的特質就是“容易”引火燒身,香艾和冰台,無論換成哪個名字都躲不過燃燒的宿命,雖然一個是為了治病,一個是為了光明。
『青囊行』主要講述了華佗的遭遇:似乎并不是簡單的醫患關系問題,更可能是與上層建築出現了根本上的政治性矛盾。
而赤壁之戰時的疫病防治問題,屁股決定腦袋,曹操和華佗的立場不同而已。
最後,還是要再次向大家推薦一下這部紀錄片,文案精彩,細節到位,相信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原創不易,添加關注,點贊,在看,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謝謝~
更多精彩内容,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 西風冷樓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