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heights
終于看完了兩個多小時的In the heights,還是想寫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看門見山,作為一部電影,不考慮音樂歌舞的性質,我這裡隻給6分。
在我不足三年的音樂劇入坑生涯中,算是看過一些水平參差不齊的音樂劇。以我個人的理解,評價一部音樂劇的最基本的标準包括制作水準(這裡就囊括了一些硬件、音樂、演員等)、劇本和人物。在這三點都成熟的條件下,一部音樂劇不會太難看(這也是國内一些音樂劇爛的原因)。
當然百老彙出品并曾經獲得托尼獎的ITH不該在這個層面被讨論,所以借着什麼是真正的好音樂劇這個我個人的标準,我想說說為什麼IHT是優秀的音樂劇,而難以達到優秀的電影的水準,讓我覺得差點什麼。
補充一下,個人标準極度主觀毫不權威并接受一切不同意見,别罵人别陰陽怪氣就行。
劇目該以劇本為基石、人物為靈魂,電影和音樂劇都是這樣的。而作為音樂劇,音樂與劇不該是分割的。人物唱完一首歌,該表達的情緒該轉變的心理都要有,這一點ITH在音樂劇的時候本身就做的很好,例如Nina的那首breath、婆婆臨終前的Paciencia Y Fe都是很好的表現,旋律好聽歌詞動人,我在看的時候達到了深度的共情。
那麼既然音樂劇的精髓電影版沒丢掉,我為什麼不喜歡?
關鍵就在于,影院和劇場的差别。更要命的一點還有,也是作為一個一個藝術作品是否能受到喜愛的根本,ITH要表達的想法我很多都不認同。
首先說「關鍵」,兩個小時,持續不斷的歌舞,拉美社區熱情似火的氛圍,隻在電影開場的時候讓我振奮,後面随着劇情的開展,我看得越來越累,可能這也是為什麼我隻記得影片開頭的歌,後面完全沒影響了。而劇場是有中場的,而且和演員以及觀衆面對面的交流,真情實感的傳遞也能刺激對故事的集中力。而大熒幕沒了現場魅力,消減了情緒,距離感讓熱鬧的歌舞失真。我在想,還有一個原因大概是,作為lmm大學時期的作品,ITH故事人物本身就不夠成熟,太多東西都浮于表面,該細的地方也都處理成歌舞了,就像接近尾聲時停電停擺的社區人們在美甲店老闆的鼓動下開始熱舞,還擺出各個拉美國家的國旗(真的讓我尴尬極了),不知道音樂劇版是否有這個情節,總之lmm最為一個真真正正的二代移民,寫出這種低級臉譜化拉美社區的尴尬情節,真的讓我難以接受。包括曾經指導Crazy Rich Asian的本片的導演,也很難讓人信服他可以給這部電影賦予更多的色彩。
借着上文的那個國旗情節,我又仔細想了一下,ITH本質上是好萊塢出品,針對的是包括相當一部分白人的北美市場。在Hamilton大獲成功之後,lmm成了美國炙手可熱的人物,各大獎項拿到手軟、拜訪白宮、電視表演等等,以Ham為代表的他的作品已經占據美國的文化高地,是不是也可以解釋在我看來他為何這麼白。ITH的故事裡,Usnavi留在了高低,影片不曾詳細解釋那裡的情況是否改善,是否還會在炎夏停電,也不曾說明Nina在斯坦福是否得到了尊重,人們在街道上繼續舞蹈歌唱,好像開場時一樣。
我個人覺得很可笑的是,我看到的一篇來自紐約客雜志的影評,作者Anthony lane對ITH也不甚滿意,他寫到:
“Stanford, in fact, is about as much of a villain as “In the Heights” can mus- ter, unless you count the robber seen racing away from a bodega—the one that Usnavi runs with his teen-age cousin Sonny (Gregory Diaz IV)—or,on a larger scale, the government. “They’re talking about kicking out all the Dreamers,” Sonny says. Despite the daca refer- ence, the movie is far too invested in harmony, melodic and civic, and in the crotchety refrains of everyday life, to countenance bad blood; why bother to fight, when there’s a blackout looming and a fridge on the fritz? We seem to be oceans, rather than boroughs, away from the world of Spike Lee’s “Do the Right Thing” (1989)—another swelter- ing saga with a piragua guy and a fiercely specific sense of place.”
我的渣英語能看出,他對排斯坦福大學排斥Nina這一情節安排十分不滿,我猜他可能是斯坦福的校友(笑 。其次就是他覺得電影中說Dreamers在被消滅的同時社區的人民bother to fight,還提到了奧巴馬的兒童移民遣返暫緩政策(該政策在2017年被川建國取消了)加以反駁佐證。這些言論未免讓我覺得,有些既得利益者“何不食肉糜”的無知與傲慢,這樣對比看來lmm還真是不夠白,白外自有白人在。
講回這部電影,離不開的主題還是美國少數裔的生存現狀,電影裡Usnavi由于許久要做去與留的選擇,說明他在美國過的生活并不好,Nina在斯坦福的遭遇、Abuela和她的母親終其一生都過着苦日子,小表弟擔心自己未來拿不到到資格證甚至上不了大學,三代人在這裡生活,依舊難以find their own place,好在還可以tell their own story,可這也要被外人指手畫腳地批判沒有抗争精神,很可惜電影裡我沒看到關于這些問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