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我的阿勒泰》片花,忍不住要吐槽,李娟寫的最好的一本散文集,本身散文要影視化,難度很高,加上李娟散文有很強的紀實性,還原神韻比解構故事更重要。

看片花,除了風景大片和很強的拿獎影視念頭,看上去距離書本的感覺太遠了,終于明白以前很多書粉看劇的感受了。

一是,幾個演員實在太不新疆人了。如果不是阿勒泰山脈美景,它更像是一個發生在蒙古或者西藏的影視。

雖然北疆有比較明顯的草原風光,但新疆的草原文化跟蒙古和川藏地區大不相同,人物氣質也大不相同,新疆的少數民族長相特征更歐化,宗教偏伊斯蘭,大量的兵團入駐,各民族雜居和混居,形成很不一樣的地域文化特征和長相特征。

迪麗熱巴、佟麗娅、熱依紮或者娜紮,長相完全不一樣,但都能看到一種新疆味兒,甚至李亞鵬、陳建斌,長相氣質完全不一樣,但也都能看到新疆人的憨感,這種憨感,跟東北和其他西北地區很不相同,就像CP感和眼緣一樣,很難描述,但就是有那種氣場在。

馬伊琍、于适、周依然再怎麼改裝,都很不像,沒有新疆味兒。導演和演員也都缺少新疆生活的經曆,沒辦法感受和抓到書中描寫的生活狀态,即便是艱苦的生活,影視裡呈現出來的艱苦感覺,跟新疆的艱苦生活差别太大。

不說别的,電視劇配音特意用了新疆人特有的二轉子話(有點兒帶少數民族腔的普通話),但是影視腔特别明顯,完全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二轉子話,聽着很别扭。

二是,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可能在散文中更多看到的是,一個長相普通的女孩,在如此艱難的草場生活中,真摯的生活情感,書中非常細節的生活場景描寫,入冬後冰雪裡的貧瘠生活,有開春時柳樹抽出生命一樣的綠芽,有舞會上少女心動的嬌羞心裡活動,也有在貧窮裡依然有生活韌勁的勇氣和溫暖。這些都讓讀者很有代入感和共鳴,每個讀書的人,都把自己當成了書中主角,感受着李娟筆下的生活場景和生活勇氣,書中主人公雖然是李娟視角,但也不必是李娟,就是每一個讀者自己對每個細節的真切感受。

偏偏,電視劇的造型就是李娟本人,偏偏,李娟本人還活着,把讀者從帶入感中拔出來,看到的是李娟的故事,不是自己。

書中的李娟,是一個在艱苦生活中的普通小姑娘;現實中的李娟,是一個已經成名、可以不必再艱苦的文人。就讓書中的李娟留在作品裡,是每一個讀者、不必是李娟,這比還原成李娟,更讓人有共鳴。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的功利心太強,有《繁花》同樣的拿獎野心。商業上越成功,離開文字作品本身的力量就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