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給人一種割裂的感覺。

前三分之二部分展現的是現實中婚姻的場景。女主在婚姻中的困境是真實存在的,是非常生動的現實情境的還原,結合社會現實,很容易理解女主。

女主作為藤校畢業的社會精英,在婚姻中也經曆着普通女性的不幸。這反映的正是女性這一群體的困境,就連精英女性也不能幸免。女性再怎麼努力,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下仍然無法實現自我解放。就這一主題深入探讨下去,這會是一部呼應現實,有利于社會思想觀念進步的電影。

但是當我帶着這樣的想法看下去之後,這部片的劇情逐漸崩壞。看到最後,這部片狠狠地嘲弄了我,讓我感覺前面的一系列現實的鋪墊都充滿了惡意。

從女主露面開始,劇情就開始不對勁。首先,一個精英白富美,為了一個沒有十足把握的陷害計劃,又是抽血,又是僞造現場,大費周折地折騰自己,我個人感覺沒有任何複仇的爽感,何況最後這個計劃還徹底失敗了。

其次,女主制造男主刷爆信用卡的假象,故意把女學生的内褲挂男主辦公室,這些行為讓我逐漸懷疑自己當初支持女主的立場是否正确,所有那些女性遭受到的苦難都變得可疑。

女主的行為邏輯已經脫離了可以理解的複仇的範疇,因為那些苦難可能是她自己編造的,在這之後她在觀衆眼裡更像是一個不可理喻的瘋子。你越是想以現實的邏輯代入,這部劇就越要狠狠地打你的臉。

後面的劇情就是故意把女主塑造成瘋子,而且這是一個又蠢又壞的瘋子,犯罪手法并不高明的瘋子。這時候再去讨論婚姻,讨論兩性關系就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瘋子是沒有正常邏輯的。這部電影看起來是女性複仇爽片,其實内裡還是那一套“閣樓上的瘋女人”,隻是随着時代的變化,給女性加上了種種光環進行了包裝,使得厭女不表現得那麼露骨。

所以我們讨論這部電影該讨論什麼呢?這就像一篇主題雜糅的作文,立意不錯,有值得探讨的空間,但是這隻是個噱頭,内裡仍然是及其厭女的老一套。就像一些标題黨,把你騙進來再狠狠地惡心你。

這部電影單從懸疑犯罪的角度而言是遠達不到及格線的。犯罪手法太拙劣,而且失敗得那麼徹底。對于以懸疑為賣點的電影而言這是完全無法掩蓋的硬傷。

如果從犯罪心理的角度看,那就更索然無味了。這個瘋子沒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我們完全不了解這個瘋子的内心世界,隻能從一些瑣碎的線索去嘗試理解,但是我們無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很多人童年都有高标準高要求的父母,都有“别人家的孩子”作為标杆,但是這足以令人扭曲成為一個變态殺人犯嗎?當然極端的控制有可能,但是這部電影沒有展現出來,如果從她就是一個天生變态的角度來理解也能解釋得通。

關于女性、婚姻,我懷疑這就是導演用來蹭熱點的元素。是不是婚姻又如何,變态發瘋是不分場合沒有邏輯的,換成父女、師生關系,這樣的故事照樣能成立。一旦加入了瘋子的設定,就脫離了對女性、婚姻的嚴肅探讨。

戴錦華老師說,這部電影表達了對傳統核心家庭關系的質詢。但我認為目前對這部電影的批判遠遠達不到這一程度。就目前的評論來看,仍然有許多觀點認為這是一部女性主義題材的電影,沒有意識到其中對女性形象客體化的展現以及對女性的刻闆印象。

最後,從主題上看,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高智商女性對一個出軌渣男的複仇。這種手段與目的的不成比例仿佛是高射炮打蚊子。這其實隐含了男性凝視中對女性的價值評斷的臆想:女性将愛情、婚姻淩駕于個人之上。我個人對所謂“浪漫愛”的想象的非常反感,這是一種對“愛情”宗教般的崇拜。在我看來,與渣男同歸于盡的行為非常的愚蠢,也是對自身價值的否定。再和渣男維持婚姻是一種裹小腦的行為,自己完全得不到任何好處。

此外,這能稱之為複仇嗎?女主在家對男性的暴力仍然毫無還手之力,男主對使用暴力也沒有絲毫地收斂,并且男主沒有一絲一毫地後悔。捆住他不如說是捆住了自己。

當然,恐弱者會理解為這是對男性的懲罰,但是再怎麼解釋,也不過是在自欺欺人,這不過是沒有直面苦難的勇氣的表現。

破除對浪漫愛宗教般的幻想才是應該吸取到的教訓。愛是會消失的,如果你知道你到底愛的是什麼,就不會向往什麼忠貞不渝的永恒的愛。對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也一樣,當看到男主變心及時止損,咱又不是沒錢請不起律師。好好地經營自己的生活不好嗎,非要挖野菜。

消失的愛人 (2014)8.72014 / 美國 / 劇情 懸疑 驚悚 犯罪 / 大衛·芬奇 / 本·阿弗萊克 裴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