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与浪漫、忧伤与乐观、苦难与诗意、极权与自由、寓言与隐喻

当这部电影偶然间摆到我的面前时,我猛地发觉此前我还未曾看过任何一部俄国电影。

俄国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颇具神秘色彩与庄严气质的国家,既厚重、结实,同时凶猛强悍、饱经风霜,并且透着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浪漫而又严肃的精神。它就像人们在大雾弥漫的冰天雪地中前行时,一眼望去尽是虚无,但不远处却忽然若隐若现的木屋。而后其用独特的魅力引领人们去接近它好一探究竟,不过人们最终还是难以辨清其真实的面貌,只是被它身上难以名状的气质所折服,不再抱有轻蔑和怀疑,唯有神秘与庄严的氛围继续萦绕在它周围,继续召唤着所有满怀探索欲的人们前往。

之所以有此种感受,根源或许就在于这个幅员辽阔的寒冷国家孕育出的众多格外严肃的伟大作家及其他们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作品之中,无论我对他们的了解仅有一知半解的阅读或者只是看过一点相关的影视作品,但在潜移默化之下,仍然导致我无可避免地造就了前面所述的如此特殊的印象。尽管我愿意以平常心去看这部电影,但我对这些俄国作家总是满怀敬畏之情的,以至于我对这个国家也变得战战兢兢起来,我便不得不试着去感受心态更换后所带来的别样的东西了。

回到这部电影,所以与以往不同的是,敬畏与沉重在观看之前便已经充斥在了我的心中。

电影灰蓝色的色调既清冷又凝重,俄国特有的冷峻之感透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倾泻而出,这样的画面有一种醉人的吸引力,粗犷冰冷的俄国在这样干净忧郁的画面中显得格外孤独和宁静,看得叫人隐隐心痛。恍惚间我还从中看见了《春光乍泄》的影子,单从画面来说,《回归》的画面不输《春光乍泄》,美得很不像话,我非常喜欢这样清晰冷峻的色调,同样也喜欢这样忧郁清冷的画面,所以仅从画面而言,它就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不过,电影的故事才是真正可以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然而这部电影尽管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做政治隐喻,但我更关心的还是电影在“父与子关系”层面会有何种别出心裁的动人演绎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关于“极权与自由”的探讨。我觉得这本不是一个可以津津乐道的话题,“父与子”大概可以和“服从与被服从”划等号,这类似于一种千年传承的制度,理所应当,不应打破而且不能打破,倘若非要从中挖掘,那么我猜测还是会回到“极权与自由”上,所以其他方面,就仍然脱离不开“俗套”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电影的最后部分,导演打破了这种俗套,用另一种角度的和解达成了父子间更深刻的相互理解,十分令人震撼,也由此输送出更多耐人寻味的内涵。

首先,电影讲述的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与他们缺失12年后又凭空回归的父亲共同在一段旅途中所发生的故事。而电影既然聚焦“父与子”,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一个常见的故事:父子隔阂——父子冲突——父子和解,一个温馨的故事便由此构成,难免落俗,但算是情理之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看见了“父子隔阂”,也渐渐体会到“父子冲突” ,正当我准备见证“父子和解”时,本可以温馨的故事急转直下变成了痛心疾首的悲剧:那个不苟言笑,象征着威严与权力的父亲,竟措不及防地由高塔跌下,就这么死在了儿子们的眼前。我顿感心痛,几乎落泪,尽管这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然而当时我并不明白父亲的死亡除了使影片的隐喻变成“明喻”,对儿子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从父亲的回归再到死去,只是在短短一个星期里的事,可以说儿子们与父亲只不过认识了一个星期,对父亲并未建立起情感上的依赖,甚至两个儿子一直在向父亲抗争和挑战,直至父亲死去前一秒,也没有停止这种对抗。“父与子”的关系在父亲死前便是从服从,转为怀疑,又变成轻蔑,最后变成抗争的过程。

父亲追赶爬上高塔的弟弟伊凡,似乎要向他解释什么,结果突如其来的意外让父亲死去。电影已经交待清楚,弟弟恐高,他不敢爬高塔,也不敢从高处跳进水里,他不敢和别的孩子产生冲突,只敢跟自己的哥哥扭打,但就是这个看似懦弱的弟弟,自旅途一开始便对父亲抱有怀疑,厌恶,抗争的情绪;反观哥哥安德烈,他敢爬高塔,敢从高处跳进水里,也敢在同伴的怂恿下鄙视弟弟,但看似果敢的哥哥却对不知来路的父亲基本上都处在言听计从,唯命是听的状态中,即使在犯一个小错时被父亲一巴掌打出鼻血,他仍然没有表现出违抗。直到悲剧诞生之前,兄弟俩因为没有在父亲要求的时间里回来,戴着父亲手表的哥哥便被父亲用近乎残忍的方式狠狠上了一堂课,父亲怒气冲冲地在他脸上打下一记记耳光,他终于爆发,大声控诉父亲的责骂,但他没有让父亲停手的理由,父亲甚至拿出斧头抵在哥哥的头上。弟弟再也看不下去了,让父亲住手,失控的弟弟拿出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刀,扬言要杀了父亲,两人对峙。

我原以为父亲此时是个暴君,他会转而去狠狠地教训弟弟,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对于弟弟的质问只是说了句“你错了,伊凡”,接着弟弟丢下刀,跑向悲剧的高塔,父亲此时担忧的追上去,一副急切地想要解释什么的神情——这分明就是一个不善言语但仍想要袒露自己内心的父亲才会有的窘迫模样。父亲摔下去了,丧命于一个意外,或者说丧命于一个本该在父亲的权威与冷漠加持下,经过言传身教,可以令自己的两个儿子从现实角度看来极其懦弱的“男孩”蜕变为敢于运用暴力、有生存本领的“男人”的旅途——事实上父亲死后他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弟弟克服恐惧爬上高塔,造成悲剧,现在又有了胆量自己爬下来;哥哥注视着父亲冰冷骇人的尸体,他去砍来树枝,方便拖动父亲的尸体。兄弟俩拖着他们父亲的尸体,要拖去载他们来到这里的那条小船上,弟弟拖不动了,他很累,他对哥哥说,要怎么拖到那里,哥哥说,用你的手——哥哥曾经对父亲问过类似的问题,而父亲的回答,正是“用你的手”。

哥哥已经从父亲的“课程”里学到了作为男人应该有的勇气和力量,只是当他们身处那样威严的教学和示范时,根本意识不到父亲正在一步步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男人。12年的缺失,现在突如其来不做任何铺垫便直接进行父与子的关于性格成长的相处与教学,未免太过于唐突,兄弟俩暂时还无法理解和接受。而弟弟也不再歇斯底里,在船上他若有所思的注视着父亲的尸体,父亲就像安详的睡去,只不过今后再也没有人用这种尽管他不能接受可也刻骨铭心、立竿见影的方式去告诉他,何为服从,何为生存,何为规则了。

这次旅途,规则的制定者是父亲,看似严苛,但只要懂得服从,就能安然无恙的生存下去。今后规则的制定者便是这个世界,非常苛刻,若选择抗争,可能会有出路,但希望渺茫;唯有服从,才能在严酷的环境之中寻求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我们总想改变世界,但最终都被世界所改变。我猜测这是父亲想要教会他们的一点经验。

最后,这部电影叫做《回归》,影片结尾弟弟终于发自肺腑向着沉入海底的父亲喊出了“爸爸”,父亲此时才真正回归到了兄弟俩的身边。我想父亲的回归虽然以悲剧式的离开收尾,但也正是这种极端的离开,才让儿子们的心灵真正得以回归,让作为父亲的那一部分缺憾,得以被彻底原谅。父亲缺失了对于儿子们来说至关重要的12年,现在,这个令他们蜕变成男人的父亲将会伴随着儿子们的一生,并且永远不会缺失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