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對《阿黛爾的生活》故事情節的描述,慎讀。

一、故事情節

電影的畫面開始于早上,阿黛爾離開家門去上學,15歲的阿黛爾高一,專業是法語文學。阿黛爾在學校裡上專業課,老師講的是《瑪麗安的生活》,研讨主題是“錯過一見鐘情之人,内心失落”,埋線後面阿黛爾遇到藍色頭發艾瑪,沒有打招呼,擦肩而過,内心失落。影片中還有多次專業課論述與影片情節的互文,非常有趣。

段落一:與托馬斯的戀愛

專業課後,阿黛爾所屬的五人八卦小團體在聊天,八卦小團體揣摩,帥氣男孩托馬斯對阿黛爾有意思。這個小團體與我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八卦小團體别無二緻,在這個團體裡,大家不是去關心夥伴,而是去調侃夥伴,借以滿足自己的八卦之心;談論的是,誰喜歡誰、誰與誰上床、誰是同性戀諸如此類的話題。八卦小團體令人厭惡:在逼阿黛爾說出與托馬斯做愛細節時令人厭惡;在艾瑪找阿黛爾後散播阿黛爾流言時令人厭惡,其中一個女生甚至因為阿黛爾曾經在她床上裸睡過崩潰了。這個小團體,沒有友誼與愛,隻有诋毀與嘲諷。

阿黛爾與托馬斯的正式認識,是在校車上,托馬斯講述了自己的音樂夢想,阿黛爾推薦了《瑪麗安的生活》,雙方約定周末約會。

周末約會途中,阿黛爾與藍色頭發的艾瑪擦肩而過,帶給阿黛爾無盡的心悸。與托馬斯的約會,是一次純潔的約會:托馬斯吐槽,阿黛爾推薦的《瑪麗安的生活》有些枯燥;托馬斯表示,自己腦袋裡是不純潔《危險的關系》,想象的是與妓女做愛同時給愛人寫信的驚險與刺激;吃過午餐後,二人一起看電影,阿黛爾盡管抗拒且無感,還是允許了托馬斯的吻。約會後,阿黛爾回家,晚上做了春夢,夢裡是那令人心動的藍色頭發對自己愛撫。

上學日,八卦小團體逼阿黛爾說出與托馬斯做愛的細節,阿黛爾深感厭惡:“你是誰呀?做愛警察嗎?”“對的,我懷孕了,我們打算結婚了。”阿黛爾與小團體不歡而散。托馬斯追上阿黛爾,再次表白,處于孤獨中的阿黛爾接受了托馬斯。與托馬斯做愛,阿黛爾沒有感覺卻假裝很爽,假意誇他很棒;這份假裝,跟後面劇情中,艾瑪在宴會結束後恭維阿黛爾“你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一樣的假裝,不是坦誠表示不滿,而是一種敷衍,也預示着關系的疏離。所有親密關系中,矯飾人心,最傷人心。與托馬斯性愛後,阿黛爾抑郁了。僞裝,意味着對自身的背離。阿黛爾與gay蜜聊天,最終決定找托馬斯攤牌。托馬斯流淚,雙方分手,感情結束。

段落二:阿黛爾與艾瑪相遇

在精神上,托馬斯不是阿黛爾的初戀,因為自始至終,她沒有戀過,是八卦小團體與托馬斯促成了這一段關系,阿黛爾被動地進入這一段感情。

接下來,阿黛爾的感情進入了新的階段,女性進入她的視野。一開始,是一位女同學誇贊阿黛爾漂亮,并且親吻了她。阿黛爾感覺美妙,心情好到連母親都能看出她在學校度過了美好的一天。

然而,第二天,當阿黛爾找到這個女孩,表示想要發展一段更加深入的感情時,這個女孩推開了她,我隻是逢場作戲、沒想到你這麼在意。被拒絕的阿黛爾憤怒地離開。在離開校園時,gay蜜追上阿黛爾,安慰阿黛爾,阿黛爾讓gay蜜帶自己去玩耍,他們來到了同性戀酒吧,這是一個男同酒吧,畫面真實大膽;gay蜜與自己的夥伴玩耍起來,阿黛爾也順路來到一家女同性戀酒吧,在這裡,她見到了日思夜夢的藍頭發。藍頭發,是一種象征,一種理想主義、一種桀骜不馴,代表着對社會規則的藐視。選角很絕,蕾雅·賽杜非常适合藍色頭發,诠釋了什麼叫撲面而來的清爽,皮膚白皙,溫柔、幹淨,仿佛整個人都是透明的,像沒有雜質的一張白紙。影片後半段,阿黛爾與艾瑪感情穩定後,艾瑪改換了發型顔色為黃色,預示着其思想行為回歸傳統。

阿黛爾進入女同性戀酒吧,她15歲的年紀、四處打探的目光、孤身一人的境況,與酒吧人群格格不入。然而,藍色頭發的艾瑪早就注意到了阿黛爾,有一個電影畫面讓我印象深刻,在阿黛爾四處探尋時,藍色頭發的艾瑪正站在她背後,死死盯着阿黛爾的背影——最高端的獵人都是以獵物形式出現。最終,阿黛爾看到了藍色頭發的艾瑪,她高高坐在酒吧二層。阿黛爾與艾瑪,本身階層就是不平等的。阿黛爾對艾瑪很心動,她停止探尋,坐在吧台,定了下來。這時,有人前來搭讪,阿黛爾正不知如何應對,艾瑪來到她身邊,解圍的同時,三言兩語,巧妙結識。阿黛爾告訴艾瑪自己的中學名稱,艾瑪被同伴叫走。

第二天放學,阿黛爾看到艾瑪在校門口,心中竊喜,頭也不回與艾瑪離開,背後,傳來八卦小團體的叫喊,可是,那又怎樣呢?她要勇敢追尋自己内心的感受。艾瑪與阿黛爾的這次見面,仍然是一次純潔的約會,她們聊哲學,聊薩特,聊存在與意義的關系。阿黛爾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讓艾瑪看到美術與哲學之外的世俗之美;艾瑪為阿黛爾畫素描,阿黛爾在素描本上,寫下自己的電話,他們親吻臉頰,道别。阿黛爾回到家,接到了艾瑪的電話,雙方互有好感。

上學日,阿黛爾與八卦小團體發生激烈沖突,本質上是由于小團體對同性戀的貶低與恐懼,是社會上恐同人的縮影,小團體的一個女生,甚至因為阿黛爾曾經在她床上裸睡過崩潰了,原因是,阿黛爾去過同性戀酒吧,來找阿黛爾的藍色頭發艾瑪一看就是個拉拉,綜上,阿黛爾肯定也是一個拉拉,可是,“她竟然在我的床上裸睡過,甚至,還盯着我的屁股看過,她是不是想吃我的陰道?”當時。阿黛爾還沒有與艾瑪發生過肉體關系,受不了這樣的侮辱,與那個女生厮打起來。圍觀者們或調停、或竊竊私語,但是,核心離不開對“阿黛爾是個拉拉”的嘲笑。後來,阿黛爾跟着艾瑪去看展,她主要盯着展覽中雕塑的屁股看,也許是因為受到八卦小團體嘲諷刺激的原因;看展這一段很無聊,阿黛爾不懂雕塑藝術,二人實際上是沒有共同語言的。“沒有共同語言”,其實是指,沒有共同藝術哲學語言。

段落三:阿黛爾與艾瑪相愛

在春天的草地上,阿黛爾與艾瑪關系越界了。艾瑪在認識阿黛爾時,有一位同性戀女友,在一起兩年多。艾瑪與阿黛爾的相愛,一定程度上是屬于出軌。激烈的性愛,感情穩定,互相見了父母。劇中的性愛場面大膽直白,充斥着情色的味道。

阿黛爾去艾瑪家,給艾瑪父母帶了蝴蝶蘭。艾瑪姿态很高,她明明知道阿黛爾不喜歡貝類,但是,仍然不提前告訴廚師繼父。繼父準備了大量的牡蛎,都是艾瑪愛吃的,也是阿黛爾不吃的。艾瑪建議阿黛爾嘗試将這裡當成學校食堂,嘗試牡蛎。盡管阿黛爾嘗試後也表示喜歡,但是,她始終更愛意大利面——在大衆聚會時,她做的是意大利面。在艾瑪家,大家敬“愛”!艾瑪父母也寬容地認可阿黛爾作為艾瑪的同性伴侶。

阿黛爾18歲,生日會。艾瑪未出現——或許是因為阿黛爾未曾讓父母知道她有艾瑪這個戀人?随後,艾瑪來到阿黛爾家見父母。阿黛爾母親感謝艾瑪為阿黛爾補習哲學,阿黛爾父親對艾瑪的藝術家身份充滿不友好的想象。在阿黛爾睡的輕便床上,二人做愛,生怕叫出聲來,被父母聽見。然而在艾瑪家,他們卻可以放心叫喚。

雙方見父母,以及在席間對未來的讨論,大緻指出二人未來職業發展的道路,可能面臨的問題。他們的愛情,終将還是需要面對現實。所謂現實,是指父母,也指工作。

段落四:漸行漸遠

阿黛爾如願成為了一名幼兒園老師,她熱愛自己的職業。艾瑪也終于到了舉辦個人作品展會的時候。家庭聚會,是感情的轉折點。

聚會前,阿黛爾精心準備,艾瑪是缺席的。

宴會上,名流彙集:這位是畫廊boss,那位是畫家,那位是研究席勒藝術病态美的博士。阿黛爾:“我是一名教師。”名流相視一笑,阿黛爾手足無措。阿黛爾猶如服務員一般,忙前跑後,在衆人談論藝術、哲學、八卦、故事的時候,她插話,“要不要來點什麼”“有沒有什麼需要的”,蹩腳且多餘,無人搭理。孤獨就像顆種子,在她心裡發芽。宴會放映機中,放着黑白電影裡,局促的女郎,是阿黛爾的寫照。

艾瑪也在宴會上大方感激阿黛爾,阿黛爾的開心,隻有那一瞬。賓客們享用阿黛爾準備的晚餐意大利面。阿黛爾依舊忙前跑後,全場唯有一位男演員,真心誇贊意大利面好吃,并且反過來照顧阿黛爾,他請她坐下來,吃點東西。與男演員聊天,阿黛爾擁有了一些去美國、去尋找自己的想法,可是,她的眼光時不時看向艾瑪,她的自我已經獻祭給艾瑪了,猶如艾瑪畫裡裸體的自己,赤裸裸地被獻祭的羔羊。

在宴會上,懷孕的麗茲與艾瑪相聊甚歡,阿黛爾産生了嫉妒。曾經,艾瑪與阿黛爾也在長凳上頭抵着頭聊天,他們的距離那麼近,就像現在的麗茲與艾瑪。麗茲與男演員跳着舞,心理卻怅然若失。

宴會後,阿黛爾清洗杯具、餐具,艾瑪是缺席的,艾瑪赤裸地躺在床上,手裡拿着席勒相關書籍,嘴上說着,你表現得很好,實際上,卻在心裡對阿黛爾有了嫌棄:“阿黛爾,我希望你能充實一點、快樂一點。“阿黛爾:“我很快樂,跟你在一起,我就很快樂。”艾瑪的充實、快樂,是上層的定義,需要看書、了解席勒,需要有創作,才是充實;需要有作品,才會快樂。在文化上,存在一個鄙視鍊,阿黛爾鄙視托馬斯,艾瑪鄙視阿黛爾。當晚,阿黛爾求歡,艾瑪拒絕。這是阿黛爾與艾瑪的感情轉折點。

段落五:矛盾爆發,感情結束

宴會後,艾瑪以創作作品為由,與麗茲開展合作,常常不回家。阿黛爾陷入了孤獨。

阿黛爾終于有時間參與同事聚會,與男同事共舞,欣賞自己的美與活力。孤獨的她與男同事發展出了肉體關系,影視中展現過阿黛爾與托馬斯的性愛,阿黛爾與艾瑪的性愛,唯獨這位男同事,與阿黛爾發生過性愛,但是,卻沒有畫面展示,也許,對于阿黛爾來說,男同事是孤獨引發的敗筆,純粹無愛的性,不值一提。

艾瑪順理成章地發現了阿黛爾的出軌行為,看見男同事送阿黛爾回家,二人在離别前親吻。艾瑪問:“與誰一起”“為什麼給我假地址”,将阿黛爾定位為騙子、娼婦,執意将阿黛爾趕出家門,阿黛爾在街上哭泣流浪。這一段痛苦且逼真。艾瑪非常堅定地結束關系,即使阿黛爾反複澄清我對他真的沒有愛,我不知道我怎麼了,我好孤獨。可是,艾瑪堅決将其抛出門外。對于肉體背叛的不能容忍,男性居多。在這段關系裡,艾瑪似乎扮演着重要的男性角色,猶如宴會上那個男性通過女性完成自我的寓言一樣。艾瑪通過刻畫阿黛爾的裸體,完成創作,實現自我;在無法在阿黛爾這裡得到更多的時候,她便轉移了視線,投向了麗茲的懷抱。麗茲,同為畫家,有孩子、有母愛,成為他的新歸宿。

艾瑪與阿黛爾的分手,是必然的。阿黛爾将艾瑪與畫廊的争吵簡單理解為“我也經常與同事争吵”,然而,這對艾瑪來說,是關于創作自由的事情,是無法退步忍讓的内容;艾瑪也無法理解阿黛爾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她建議艾瑪寫作,期望艾瑪成為一名作家,忽略阿黛爾隻想享受現實快樂的渴望。精神上的相互不理解,是雙方痛苦的根源,也是必然分手的伏筆。

段落六:永失吾愛,生活仍在繼續

阿黛爾在校園繼續工作,失戀讓她變得沉默寡言,在面對學生時還微笑着,學生離開後,她忍不住低聲抽泣起來;在海邊,将自己埋在海水裡,希望遺忘一切痛苦;甚至嘗試約艾瑪見面,試圖重修舊好,可是,即使意識到他們的肉體契合是無人能及的,艾瑪仍然告訴阿黛爾:“你知道的,我跟别人在一起了,盡管我對你有無限溫柔。”在這段感情裡,艾瑪經曆了肉體的、感性的愛,最終還是選擇盡管不激烈性愛 ,但是,能持續給她創作靈感的麗茲;體驗過,所以更容易做選擇。艾瑪始終是情場老手,阿黛爾選擇放手。

最終幕在畫廊畫展,是二者關系的徹底結束。艾瑪邀請了阿黛爾,阿黛爾仔細清理自己,一席藍衣隐射初見的藍色頭發。阿黛爾來到畫展,依舊是無趣的内容,自己被當做曆史定格在畫上,一切,都已經是過去。阿黛爾離開畫廊,走向了自己的生活。

二、一部“描述一切”的電影

這部影片,屬于一部“描述一切”的電影。蘇珊·桑塔格在《身為心役》中,有一段随筆,區分了“描述一切”與“描述要點”的作家。具體論述如下:

兩種作家。一種作家認為,這一輩子當中存在的就是全部了,于是就想描述一切:秋天、戰争、分娩、賽馬。即托爾斯泰這種。還有一種作家認為,這一輩子人生是一種試驗場(試驗我們不知道的東西——看看我們能忍受多少快樂+痛苦,或者看看快樂+痛苦是什麼?)于是就隻想描述要點。即陀思妥耶夫斯基這種作家。兩種選擇。在陀以後還有誰能像托那樣寫作呢?任務是要做到和陀一樣優秀——心靈一樣真誠,+然後,從此處開始,繼續前行。

但是,肯定一下托爾斯泰,他知道出問題了。于是,他最終否定他的偉大的小說。無法滿足他自己作為一位藝術家的精神需求。所以,他宣布放棄藝術,而行動起來(一種精神生活方式)。陀永遠也不可能因為道德原因而放棄他的藝術,因為他知道如何通過他的藝術達到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

惟一重要的事情是思想。思想後面是[道德]原則。一個人要麼真誠,要麼不真誠。必須做好準備作出犧牲。我不是一個開明的人。

電影也是一樣,有“描述一切”的電影,也有“描述要點”的電影。《阿黛爾的生活》,是一部描述一切的電影,不做評判,隻做呈現。影片名叫《阿黛爾的生活》,作品很切題,就是客觀呈現阿黛爾的生活,真實展現阿黛爾的生活環境,尤其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幫助我們了解了阿黛爾15-25歲的成長。

描述家庭生活

阿黛爾是一個受家庭影響很嚴重的人。家庭場景出現雖然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影響了她個人的人生選擇。阿黛爾家庭文化相對比較保守,家庭經濟條件比較一般,相對較為實際。因此,阿黛爾選擇當老師,養活自己,同時也實現自我價值。

影片不僅僅展現阿黛爾的家庭,也展現艾瑪的家庭。我們可以透過這種展現觀察法國不同階層父母的視野局限。每個人都有階級視野局限,除非經曆過階級上升或者階級滑落,否則,很難切身理解另一階級的生活、思想與行為。阿黛爾帶艾瑪回家吃飯時,阿黛爾父親含沙射影藝術家沒錢途。阿黛爾拜訪艾瑪父母時,艾瑪父母對阿黛爾想成為教師的想法置喙:要懂得自己去哪裡是很重要。也許,阿黛爾如果告訴他們,“我喜歡幫助他人,我将來想成為一個慈善家”更能獲得艾瑪父母理解,就像艾瑪對阿黛爾父母所做的那樣,默認他們想象自己有一個“有錢的男朋友”,也許,向下兼容,總是比較容易。總體來看,艾瑪父母思想更包容些,他們會舉杯敬“愛”,包容艾瑪的性取向,尊重艾瑪的個人選擇;而阿黛爾,她甚至不敢跟父母真實相對,袒露自己與艾瑪正在相愛。阿黛爾與艾瑪的家庭氛圍、成長環境截然不同。但是,影片并未對二者做明顯的價值判斷,認為誰是更加好的,他将判斷的權力交給了觀衆。

描述學校生活

影片展現了法國幼兒園、小學、高中的場景,展示了法國校園的開放度、自由度、規劃度;在高中,有專業區分,可以自由探索未來的興趣;阿黛爾的學業成績也似乎并未造成人生困擾,父母很開明,不會認為“成績從A到挂科”或者成績上上下下是天塌了的事情。

阿黛爾在跟艾瑪父母解釋自己為何要做老師時,說,“學校教育教會了我很多。”那麼,學校教會阿黛爾什麼呢?首先,學校教會她,不去評判别人,所以,她沒有評判托馬斯,影片也沒有評判任何人;其次,學校教會她,尊重自己的感受,所以她勇敢地與托馬斯分手,勇敢地接受艾瑪的分手。

描述社會生活

未來打算做什麼?人們往往認為選擇是自主做出的,殊不知,選擇都是社會文化影響下做出的。

關于“未來打算做什麼”這個人生成長的重要主題,在劇中出現過三次,是三次考試。第一次,阿黛爾問托馬斯,托馬斯表示,想做音樂家;第二次,艾瑪父母問阿黛爾,未來想做什麼,阿黛爾說,我想做一名老師;第三次, 阿黛爾父母評判艾瑪藝術家的未來。三次考試,就是三場審判,唯獨阿黛爾對托馬斯的審判,是中立的,不帶有色眼鏡的,這部分是由于學生時代的不涉世事。阿黛爾的父母是純功利色彩的;艾瑪父母是純理想色彩的。

影片展示法國社會生活,最重要的還有兩場遊行,以及一些社交場景的展現。兩次遊行,第一次是阿黛爾跟同學們在一起,他們為勞工權利上街遊行;第二次,阿黛爾與艾瑪在一起,為彩虹權利抗争。相對而言,第二次抗争形式更加溫和,不是呐喊,而是像節慶一樣。遊行,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

影片的真實性是通過“阿黛爾視角”與“使用環境音為主”達成的。所謂“阿黛爾視角”,即全程從阿黛爾的角度構圖、叙事,影片中,出現大量阿黛爾睡覺、睡着的畫面,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時光都在睡覺,這種呈現,非常真實;另外,影片中,對艾瑪作品的展現非常少,甚至,隻有在最後畫廊那一段,才僅僅看到一幅關于阿黛爾的作品,因為這是阿黛爾的視角,阿黛爾對于抽象派,隻知道畢加索,與艾瑪沒有專業性的交流,所以她也不會刻意留意艾瑪的作品,唯一留意的,是那幅關于自己的畫作。所謂“使用環境音為主”,是指影片不使用配樂,以環境音為主,讓人身臨其境,感受真實。

結語

總體來看,這部3小時時長的電影是一次精彩的呈現,但凡有助于我們真實理解外界的事物,都開卷有益。不過,也正是因為其“描述一切”,讓人難以抓住要點,難以産生靈魂震顫,因此,四星推薦,五星未滿,4.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