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4年的故事鏡頭大于内容,後12年才終于将内容拉了回來,但仍然掩飾不了這個片子過于稚嫩的這個缺點。

感覺導演想表達很多但又十分平均,甚至到最後Nora哭了我才反應過來她情緒的所以然,所以對于結局,我的意外大于感同身受。其實很能理解Nora的心情,我個人認為最讓我驚喜的地方是我感受到了她對于失去的傷心,她多希望這一世其實是和海盛在一起啊,但卻隻能怪在是因為“姻緣”不夠了,多自私的希望海晟不那麼“Korean”,說不定他們就能在一起了。

...

雖然影片從頭開始,畫面上兩人就注定分道揚镳,但關于Nora自己内心的真實想法的表達實在還是太少了。

個人認為Nora最後的哭泣是片中唯三的驚喜點,而其中另外一個便是Nora和Aurther的pillow talks,這一場戲就足夠讓Aurther的人物在我心中立住,相反成為了在本片中我最共情的角色。最後在樓梯上抽着煙等自己的妻子回家,目睹着妻子和她“愛人”的一切以及離别,這是多麼的真實和真誠。我甚至希望看到更多關于Aurther的故事。可非常好的一個關于Aurther的鏡頭卻在本片中沒有被加以利用。

當Nora和Aurther回到Nora的家中,Aurther坐在畫左的桌前,Nora和海晟從畫右的家門進來,下一個鏡頭便是Aurther和海晟的第一次交流,Aurther主動用蹩腳的韓文與海晟說話,可見Aurther對于Nora的付出以及對于他們感情的付出,可既然如此,在上一個鏡頭中,為什麼不讓Aurther坐在桌前小心翼翼的複習韓語,隻需要将那一部手機換成一張紙就行,因為這樣觀衆就能更加明白Aurther的良苦用心,因為這是故事中觀衆可以感受到的Aurther的人物性格。哪怕是不想通過這個鏡頭來豐富人物,那也讓Aurther玩手機的動作更加有意義。增加一點對于接下來的相遇的焦慮感和緊張感也是很好的,因為海晟在上一個鏡頭有明顯的入門時的遲疑。這也是為什麼全片給人一種十分青澀的狀态的原因,全是漂亮的鏡頭的堆砌,但細節上卻不夠細心或者說鏡頭的使用上隻停留在了“寓意化的表達”,而鏡頭語言就真的隻是一種語言而已。

...

繼而聊到真實和真誠,這也是Past Lives最大的問題,前24年太不真誠了。這種ingenuity源自于故事本身很飄渺很輕快,小情侶之間的甜蜜瞬間,這和後30分鐘影片的極緻生活質感完全背道而馳,模模糊糊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導緻有一種明明電影過去三分之二了卻感覺什麼都沒看的感受,花一個小時去講兩個人普普通通的情感,實在是過于浪費,并且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也沒有什麼特别的情感,這也是為什麼開頭的時候我會提到鏡頭大于内容的強烈感受的具體原因。

最後回到鏡頭語言,全片有很多移動鏡頭和全景,把影片的基調定在了一個十分客觀的視角,這也讓人很難代入進故事之中。再加上前一個小時的弱叙事手法,真的有一種在過ppt的感覺。哪怕最後Aurther和海晟尴尬地坐在酒吧也變得十分的有距離感,成為了呼應标題Past Lives的工具片段。雖然這反倒是本片中最後一個讓我感到驚喜的片段。驚喜的原因是沒有想到導演會把這一幕拍出來,并且拍的很好,同時還讓我感受到了海晟這個角色因此而變得更加豐滿。

“我們坐在一起也是因為我們彼此的姻緣”

這樣的theme讓電影對于Past Lives的定義一下子就豐富了許多。雖然鏡頭上,仍然十分的冷靜,就一個全景固定鏡頭。

這是本片的風格,讓觀衆一直以觀衆自己的視角去看這部電影,卻也真實的讓我們感受到了這股“距離感”。我不太能确定這是否真的是一件好事,畢竟這極有可能就是導演自己的真實經曆,她不想讓觀衆過于地去“窺探”她的内心,所以很平均的把自己的經曆給複原了出來,讓觀衆自己去琢磨,去品味。

又或者說,這是一種對于“回憶”與“過往人生”的表現形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