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詞摘錄(非按順序)
01
“誠意可以裝,老實可以裝,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也可以裝,那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東西是真的? ”
02
“怎麼跟媽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我一連跟她講了幾天,我每天講得都一模一樣,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我怎麼隻有這麼少?我覺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都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都在幹什麼?”
……
“山上呢?有什麼不一樣?”
“還好。其實,其實真的好象沒有什麼不一樣。好像我每天在跟媽媽講話一樣,隻是那個位子呢,換了一下,我就好像是媽媽,他們就好像是我,他們每天輪流地在跟我講同樣的東西,每天都樣重複幾遍。”
03
“喜不喜歡剛才的電影?”
“有一點嚴肅。”
“那你是比較喜歡喜劇,不喜歡悲劇。”
“不會啊,我隻是不喜歡有人 故意把故事講得那麼悲慘。”
“可是在現實生活裡,悲傷的事和高興的事都有啊。這樣電影才有真實感。要不然我們怎麼會喜歡去看電影。”
“如果電影和生活一樣,那誰還會想去看電影呀。過生活就好啦。”
04
“My father listen to music everyday,but I hate his music.When I was 15, I fell in love. Suddenly all of his music means something. Then she left,but the music stayed with me. ”
04
“婆婆,對不起,不是我不喜歡跟你講話,隻是我覺得我能跟你講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就像他們都說你走了,你也沒有告訴我你去了哪裡,所以,我覺得,那一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
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别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别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了哪裡。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找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
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
05
“洋洋,你不可以這樣看人家,這樣很不禮貌,而且人家會生氣的,知道嗎?”
“我想知道她在難過什麼,我從後面看不到啊。……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爸爸,我們是不是隻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隻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
06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長了三倍。”
07
“我考上電機系那天,我爸很開心,我媽很開心,你也很開心,而我呢?我反而是最悲哀的人。 人是不可能讓另外的一個人,去教他怎麼活下去,怎麼過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嗎?但這個人又偏偏是我最愛、最愛的人。”

二、影評:
“在生活裡透過生活去看生活。”這是我理解的楊德昌電影。生活的瑣碎與波瀾都不是一眼能夠看透的。

在《一一》裡,我們可以把這句精簡到乏味的話擴充得稍稍具象豐滿一些——在一半的生活裡透過别人一半的生活去看自己一半的生活。

電影的片頭的“一一”呈豎版排列,英文譯名顯示在下方:“a one and a two”,“two”的後面是一串省略号。“one”指的是整體,“two”是半份,是被切開的局部。

電影裡角色們瑣碎的生活被具體呈現,幽微的情感被隐晦表達,看的時候常常有一種仿佛是在偷窺他人的愧感。于是自以為窺探了他們的生活,但角色一直在警告着:你看到的不過是一半,或許是看到了前,或許是看到了後。

在電影裡,這一半是看到了婆婆的暈倒,但背後是源自偶然的疏忽。這一半是面對妻子的痛苦選擇逃避的丈夫,但隻有自己知道他是後來沒有再愛上其他女人的男人。這一半是少女無法入睡的夜晚,但折磨她的那個問題沒有人再能夠給出答案。這一半是男孩面對昏睡婆婆的低頭不語,但寫在作業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直到最後一刻才被揭曉……

在生活裡,這一半有喜,也有悲。這一半是婚禮,也是葬禮。這一半是目的,也是手段。這一段是現象,也是本質。這一半是沉默,也是開口……從戲劇的對立沖突到陰陽的互相轉化,這一半是我們隻能看到一半的人生,這一半是人類永遠的困境。

鏡頭永遠是角色的正面和側面,沒有一個來自電影内人物的現實觀感。鏡子的反射,緩慢拉動的鏡頭……整部電影視角仿佛都是來自一位冷峻的旁觀者,與電影裡的人與生活刻意地保持着距離。

這是一部後勁很大的電影。結尾音樂響起,我哭了,為生活本身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