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首次看默片,一時為其聲畫交融的和諧程度所折服,那是一種别樣的藝術魅力,故事交由畫面及文字共同講述,情緒交由表演與配樂一起表達,這兩對搭子在互動中交替進行,真正把光與影、形與聲融合為一,以舒緩的節奏連接各個重要情節直至高潮到來,其表達既不晦澀、其呈現也無損傷,實在是一種純粹且精緻的藝術形式!具體來說:
其一,時而昏黃時而暗淡的畫面,如同老紀錄片、老幻燈片,亦或說基于拍攝年份與創作背景,時代在人心的投影就是這樣的——壓抑裡透着無奈與哀傷、混亂中藏有痛苦與憤懑,以及或許間的零星挂念與希望,而在片中,許多畫面在構圖之上又因此被特地賦予了不同的冷暖色調,像是一幅幅手繪作品,賞心悅目!
其二,那些詩句般的語言,與一般輔助劇情解說的文本不同,其每至關鍵情節處才會出現,如旁白一般被插入的整體叙事中,也必須承認文字的力量更加深沉而耐人回味,那些句子既像是局外人的感歎,又像是戲中人的心語,總之與面前的演繹相得益彰,藝術性拉滿,意趣盎然!
其三,悠悠的鋼琴曲,在起起伏伏之間,總能恰到好處地訴說片中人物的心情,或明朗、或晦暗、或熱烈、或冷漠、或溫柔、或暴戾、或充滿期許、或絕望至極……不得不說那時默片的配樂屬實講究,是打磨到了一定地步的!這種抛開言語的表達,似乎能把創作者的想法進行更準确地傳遞,一聽之下、心内了然、反倒不用再羁絆于各種解讀與猜測,妙不可言!
其四,東西文化碰撞之際遇上一戰前後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這話題對于一百年前的人與世界來說實在應時當令,雖然“程桓”一身清末士人鄉紳的打扮、配上佛教傳教士的設定,難免是洋人以西度中了,但片中對時代與文化的把握确也頗得三昧,佝偻的黃種男人沉醉在鴉片煙的世界裡,佝偻的白人女孩成長于權威者的虐待下,二者都是在那個充滿壓迫的殘酷世界裡遭盡歧視的底層,普通、弱勢但真誠、善良,這樣的塑造殘忍而現實,難得是不偏倚的、或說可以接受的;幾段情節、整個故事,樸實的結構中有大量東西方古典美學及愛情悲劇的元素嵌入,士子堅持的克己之心與女孩冀望的救贖之道,随着二人的相遇相識也終于非常克制的彙合,随即又在暴力的權威之下Bad Ending,其間《梁祝》《茶花女》的影子不斷閃現,多少有情人的命運似乎又開始了重疊,令人恍惚、令人唏噓!
其五,諸般匠心之處、點睛之筆,一個個設計的每每直擊心靈,有如露西“手戳唇角作微笑狀”處,代入進去,便能深深共情她那長期以來巨大的恐怖與絕望,作一旁觀,也自大覺叫人心碎!又如程桓“手捧月光給睡着的愛人披上”處,那極緻含蓄、婉約至極的愛意其實正在無聲中噴薄而出,但毫不過分,更不帶一分惡心的暧昧的意味,可謂是最高明的浪漫主義!再如最後“一支香燭在死去的二人之間燃起”處,一縷希望之火,預示兩人雖或未及“相愛”,但他們的救贖已經完成,此間真情将由是生生不息!此外諸如“巴特林battling”“邪惡之眼”等充滿象征性的設計,也挺有意思hhh……
其六,理想主義者面對現實低了頭(東方的“傳教士”成了西方抽大煙的小商販),但因真誠與善良依舊(“偶然間”與女孩邂逅并相互吸引),心中對美好的向往被重新喚起(“他”與“她”成為彼此唯一的慰籍),而之後理想即便又為現實擊碎也終将不息(火自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