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新浪潮是如何启幕?🎦

《爱在》系列导演林克莱特选择用《新浪潮》回答


这部电影聚焦了戈达尔长片首作《精疲力尽》的前世今生,以及法国新浪潮时期,如候麦,瓦尔达,特吕弗等人的创作群像,可谓影迷自己的《午夜巴黎》。

为大家带来影评人约瑟夫·克雷恩撰文翻译

ai部分校对若有意思不准,欢迎讨论指正。

对于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而言,《新浪潮》(Nouvelle Vague)是一段出乎意料却令人愉悦的离题之旅。他在这部另类的年代片中,以虚构重述的方式回到1959年的巴黎,致敬让-吕克·戈达尔及其法国新浪潮名作《精疲力尽》(Breathless)的诞生。

故事聚焦于戈达尔在《精疲力尽》制作前后与拍摄期间的短暂时光。让-吕克·戈达尔通常被视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锋。这场运动兴起于1950年代末,因其打破传统、推崇低门槛创作与非传统叙事手法而闻名。《精疲力尽》是戈达尔的长片首作,影片被公认为这一电影革命中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新浪潮》在奇思妙想与反思之间摇摆,它不断回望那部经典作品的诞生过程,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影片模糊了纪录片与叙事电影的边界,一方面呈现了鲜活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方面精准而迷人地重现了《精疲力尽》的标志性场面。对于资深影迷以及林克莱特的拥而言,这部作品极具吸引力。

影片节奏明快、生机勃勃,许多镜头刻意强调角色处于运动状态。这种动感正是法国新浪潮的内核,象征着鲜活的生命力与强烈的情绪冲动。尽管《新浪潮》并未完全模仿法国新浪潮的风格,但林克莱特在整部105分钟的电影中布满了向戈达尔致敬的细节:字幕卡、特写镜头、偶尔的画面晃动,以及使用35毫米黑白胶片拍摄——后者直接模拟了新浪潮影片的视觉肌理。

尽管缺少直接性的场面,《新浪潮》仍是一部颇具“性感”气质的影片。它所呈现的1959年巴黎利落、时髦,带着一种光鲜冷酷的魅力,让人立刻联想到戈达尔的标志性墨镜——在影片中,无论白天黑夜、何时何地,林克莱特都让戈达尔始终佩戴着它。

然而,这不仅是一部向戈达尔致敬的电影。有人注意到林克莱特对戈达尔人物处理的暧昧性:“我真的说不清,这部电影是想把戈达尔拍得很好,还是只是以一种异想天开的方式再现他如何拍电影。”

正是这种暧昧性丰富了影片层次。林克莱特呈现戈达尔时既带着敬意,也不避讳对其个人恶习的批判。戈达尔大胆、直率、任性、不好相处,这些特质让与他合作变得极其艰难,也让他成为一个更具戏剧张力的角色。

影片中最具洞察力的关系线之一,是戈达尔与制片人乔治·德·博勒加德(Georges de Beauregard)的合作。博勒加德为《精疲力尽》提供了关键的资金与极大的自由,但两人的关系始终紧张。在一场戏中,戈达尔在20天紧张拍摄期中跑去玩弹球机,两人几乎当场爆发冲突。而在影片结尾,刚完成《精疲力尽》的戈达尔突然表达了对制片人的友谊之情,但这一瞬间的诚意究竟有多少,影片留给观众自己判断。

在《新浪潮》中,戈达尔可同时是大胆、自负、自私、机智、自嘲、令人恼火却又极具魅力。林克莱特与演员纪尧姆·马贝克(Guillaume Marbeck)合力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极具吸引力的戈达尔形象,马贝克的表演几乎可被视作其职业生涯的突破之作。

另一位亮眼的演员是佐伊·达奇(Zoey Deutch)。她曾主演林克莱特被低估的《人人都想要!》(Everybody Wants Some!!),此次在《新浪潮》中饰演愿意冒险出演《精疲力尽》的美国影星珍·茜宝(Jean Seberg)。达奇天然具备出演戈达尔电影所需的灵气、美感与情绪张力。在林克莱特原创的一场戏中,她在与戈达尔初次会面后伴着爵士乐在喷泉上跳舞。她既完全具备《精疲力尽》时期茜宝的光芒,也成熟地呈现了与戈达尔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与惊喜。

也有人特别注意到达奇口音的微妙之处:“很有趣的是,你能听得出她是一个后天学会法语的人,而不是母语者。这非常符合林克莱特那种一丝不苟的风格。”

林克莱特依然是美国电影界最具创造力与活力的大师之一。《新浪潮》以博学的方式反思了电影语言与形式的演变,对当下的电影工业而言,这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一个正在萎缩却又变得越来越空洞的行业,正迫切需要这样的反思。

在观看本片之前先看《精疲力尽》当然会提升体验,但也并非必要。无论如何,这部独特的电影都会激起观众去补看法国新浪潮作品的冲动。当影片在正式上映时,电影爱好者大概都会带着几分“精疲力尽”地赶往附近的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