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顔色設計說起:納威人的藍皮膚黃眼睛。由于蠻族的眼睛是藍色的,古代西方文明往往用藍色代表野蠻人;直到近代,當畫家開始将藍色用在聖母瑪利亞的畫像之後,藍色有了宗教意味,代表着憂郁、聖潔、和平。而黃色的眼睛則是象征着貓的靈動,其貓耳與尾巴則是很明顯的外在表現。而人類,則大多是金發白人男性,或許是象征西方的保守派。其顔色大多為白色與黑色(亦或者是迷彩綠色)。

從人與自然角度,我們注意到納威人被塑造成野蠻但熱愛自然包含感情,他們或許喜歡吼叫、漏出獠牙、甚至不同部落之間尚帶着敵意,但他們絕對的熱愛自然,能夠與自然和諧的相處;反觀人類,則是以自然掠奪者的身份出現,為了一己私利捕捉圖鲲、動辄燒毀原住民房屋。

折射到現實,納威人實際上就是西方環保主義者的化身,而劇中人類代表的則是保守派别(或者說資本主義人類)。這部劇在以一種十分低劣的方式讨好西方環保主義。劇中人類都是無情的、利益導向甚至無惡不作的,其價值觀則是機械唯物主義的,視自然為待征服的物品;而納威人則是有情有義,熱愛自然,其原型可以追溯到盧梭所謂的“高貴的野蠻人”。

劇情的高潮在捕捉圖鲲的時候,可以看到納威人一方盡管還在用石器時代的武器,但戰鬥起來有如神助,三下兩下就把邪惡的人類打的屁滾尿流,博士最後問船長:現在誰有魚叉?可以看做是對抱有機械唯物價值觀的人類的一次嘲諷:你看吧 大自然的報複來了。而人類即使到了這種時刻,也還在使用低劣的手段脅迫敵人,更凸顯了人類的無恥。

值得注意的還有“混血”:我們發現部分納威人有着人類的血脈,但人類這邊即使沒有納威血脈也有自認為為納威人(蜘蛛)。這樣的狀況是很微妙的,納威人甚至能把敵對種族納入到自己群落裡生活,納威相對于人類其實是一個多種族的群體;而這些血脈上的非純種納威人也被納威的價值觀吸引,認真的将其視作自己的家庭,體現出其納威文化具有的巨大道德向心力。

本片盡管有如此“有深度”的猛烈的批判,但其批判的方式則過于粗糙,甚至于讓人反胃。人物形象的臉譜化與簡單化,反思和批判的深度和廣度都無法支撐其想要主題,以至于給我一種看愛國主義大片的感覺,當電影創作有太多政治正确時,電影本身也就喪失其獨特性,而僅僅淪為政治宣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