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三部曲描繪的圖景,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泛人化範例。說着說着短評裝不下,就給我趕過來了。
當我們強調着智能的威脅時,仍然把人性放在智能關注的首位(程序無比渴望獲得人類的情感),并且把人類作為一個必需的存續條件(智能隻有依賴人體的生物能才能獲得動力)。
在這一層讓人感到親近的邏輯之下,我們忘了,智能并不需要人類的感情。例如,它不需要愛情,不需要婚配就能夠自我複制,也就是生物學上的繁衍。而繁衍,擴大自己的存在,這也是一種我們習慣相信的價值,非常自然地,我們把這個價值抛給了機器。為什麼機器一定要複制自己?從這種擴張中,看不到模拟一種生物學現象之外的意義。既然無所謂人的情感,智能也就無所謂人作為一種生物屬性的繁衍。
至于生物能,如果機器一定需要的話,為什麼不能用牛,用駱駝?(别的也好)去繁殖好了。成長周期快,它們的生物能體量比人這種瘦小的靈長類好看得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不必擔心反叛。這個想象背後,是為了這樣一種目的,即無論智能如何發展,也一定需要人的輔佐。我們的想象不允許智能把自己剔除出去,我們不願意相信,這裡有一個冰涼到沒有一絲拟人痕迹的世界,“智能存在着,與人類無關”。
到了最後的決戰。在智能的科技威脅下,反抗軍拿出熱武器與它對抗,而場面也一度也是勢當力敵。這裡又有一個想象,即人類的熱武器在智能面前,仍然不落下風。按照最開始的設定,智能把人類逼到了絕境,這就挑明了智能科技研發的能力是在人類之上的。實力的懸殊,由于優勢的長期喪失隻會更加明顯。也就是說,人類僅存的熱武器,在智能面前就像是冷兵器一樣小兒科。
最後一定有一個歸結,來彌補智能與人類的差距。這個歸結是愛。也就是人類的愛逾越了實力的鴻溝。它們沒有的,我們有,那就是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愛。至于愛,具體靠什麼實現這種跨越呢?人類拿出了“The One”,一個浸潤在愛情中的小夥兒。這裡還有一個劇作上的考慮。如果讓他大喊着“愛情萬歲!”三兩下子鬥敗了智能,那就太俗套,太蒼白了。我們泛人化的意圖很容易暴露。需要設置一個中轉,節制一點,就讓他的愛情鬥敗一個智能無法打敗的敵人好了。也是間接證明了,人類的愛是超越了智能的。
然後,很不幸地,我們倒黴的大叔Smith出現了。他就是被用來代替智能的那個中轉。經過了一番激鬥,我們的愛情小夥兒鬥敗了程序大叔。一會兒功夫,化身為人類的boss老伯也現身了。現“身”嘛,就是一種對泛人化的屈服,雖然還在嘴硬,放着來日方長這種狠話,還是以人的形象與觀衆見面了。萬事大吉,除了我們的小夥兒。他獻身了,為了人類的愛情。還有最主要的,人類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