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章,《大秦賦》聚焦的是秦始皇“掃六合、定天下”的曆史故事,因與原著作者孫皓晖的版權糾紛,該劇最終由《大秦帝國之天下》改名為《大秦賦》。
對曆史劇愛好者而言,《大秦賦》瑕不掩瑜,品相在史詩大劇中無疑是上乘的。但是,《大秦賦》的收視卻徘徊在0.6%左右,熱度難敵同期播出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功夫戰警》等。
如此來看,要讓《大秦賦》為曆史劇“續命”,太難了。
從《大明王朝1566》到《大秦賦》,曆史劇已經十多年沒有問世一部全民爆款了。如今,古裝題材在電視劇市場依然紅火,但近年嚴肅曆史劇卻寥寥無幾。
不管是越發萎縮的受衆群體、較低的投入産出比,還是愈發嚴格的創作環境,對曆史劇而言都不是佳音。
十一年四部,曆經坎坷
《大秦帝國》系列的播出之路,從第三部開始就變得較為坎坷。
該系列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拍攝時,導演丁黑便開始籌備第三部,因此,2013年《縱橫》播出後不久,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便處于備播狀态。但後因飾演劇中重要角色白起的王學兵涉毒,劇組隻能臨時換上邢佳棟對大量鏡頭進行補拍,最終于2017年播出。該系列終章《大秦賦》的播出之路也不算順暢。
2019年3月,《大秦賦》殺青,當時它的劇名還是《大秦帝國之天下》,與前三部呼應,但就在播出前夕,該劇卻突然改名《大秦賦》。聯想到此前《凰權》改名為《天盛長歌》、《大明皇妃》改名為《大明風華》,不少網友猜測《大秦賦》改名是因“帝國”一詞較為敏感,不過,《大秦賦》改名實則是因版權問題。
《大秦帝國》系列改編自作家孫皓晖的同名小說,創作小說的同時,孫皓晖花了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個關于秦帝國的136集的電視文學劇本,該系列第一部作品《裂變》也是由孫皓晖參與編劇。天眼查信息顯示,《大秦帝國》系列主出品方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與孫皓晖簽訂的合同顯示協議到2017年終止,期間西安曲江要拍攝同名影視劇,并尊重原著。
但因《大秦帝國》系列在第一部之後便開始與原著走向有所出入,孫皓晖也再未擔任編劇一職。2018年,孫皓晖與西安曲江對簿公堂,提出“第二、三部電視劇嚴重違背原著精神”,要求西安曲江立即停止拍攝以《大秦帝國之東出》為劇名的影視劇作品,最終法院判定,西安曲江不能再以“大秦帝國”為名拍攝影視劇作品。
《大秦賦》曆經坎坷才得以播出,但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章,該劇交出的成績還是略低于市場預期。2020年12月1日央視晚間電視劇收視榜中,《大秦賦》位于第四名,收視率僅0.62%,貓眼劇集全網熱度榜中,《大秦賦》也低于《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功夫戰警》等新劇。
播出後,《大秦賦》面臨了不少争議,如“張魯一不适合飾演千古一帝嬴政”、“張魯一四十歲演十三歲太出戲”、“華陽夫人人設與曆史有所出入”、“部分配樂不貼合”等,但從整體賣相來看,《大秦賦》瑕不掩瑜,不失為一部可圈可點的曆史劇,即有史詩大劇的厚重感,也不乏曆史叙事的溫度,在選角、服裝、布景等方面也極為考究。
《大秦賦》在熱度上的不盡人意,更多是受《大秦帝國》系列本身的知名度以及曆史劇所處的市場大環境影響。一方面,《大秦帝國》系列雖盛名在外,但前三部的豆瓣觀看人數分别為4.6萬、4.1萬、4.3萬,與豆瓣上熱門劇集的觀看人數相去甚遠,這也論證了一個事實:《大秦帝國》系列的成功更多是體現在口碑上,而并非熱度與影響力上。這背後體現的,是曆史劇與時下熱門的愛情劇在受衆規模上的差距。
成本高、風險大,曆史劇并非一門好生意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前後,如《武則天》《貞觀長歌》《三國演義》《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卧薪嘗膽》等高品質曆史劇層出不窮,這些作品大多收獲了不錯的收視成績,如1994年播出的《三國演義》收視份額達到了23.5%,1995年的《武則天》收視份額達到了34.7%,當時曆史劇風光猶在。
但不足十年,曆史劇的境況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播出,前期運營投入大量資源的前提下,該劇收視率卻始終沒有沖破0.5%。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透支了湖南衛視的全部情懷,也暴露了大部分電視機觀衆的真實訴求。”
《大明王朝1566》播出的節點很微妙。當時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與《快樂男聲》紅遍大江南北,它們的出現是中國電視節目進入“娛樂時代”的重要标志,“娛樂時代”供需關系改變後,如曆史劇這種嚴肅内容的受衆規模萎縮,是難以避免的。所以,2010年前後,如《宮》《武媚娘傳奇》《芈月傳》這些娛樂屬性更強的僞曆史劇才能快速崛起。
至此,嚴肅曆史劇數量開始斷崖式下跌。
廣電總局立項信息顯示,2015年至2019年,以“重大曆史題材”備案的劇集僅13部,其中拿到拍攝許可的僅6部,至今真正完全拍攝的僅兩部,其中一部便是《大秦賦》。此外,同樣屬于曆史劇範疇的《曹操》是以“古代傳記”進行備案的,而《天下長安》《大宋宮詞》等曆史劇則是以“古代傳奇”進行備案的。
數量銳減,讓曆史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原本受衆規模便不龐大的曆史劇,愈發門庭冷落。
《大明王朝1566》之後,嚴肅曆史劇的衰落,本質上便在于“曆史劇很難為影視公司帶來較高的投入産出比”,這是衆多影視公司抛棄曆史劇的根本原因。曆史劇“制作成本高、風險大”的趨勢,在近幾年頗有愈演愈烈之意。
近幾年的曆史劇中,《天下長安》和《軍師聯盟》投資5億、《曹操》投資7億,以《大秦賦》的賣相來看,其大概率也屬于“億元投資俱樂部”。但囿于曆史劇屢屢交出的收視、熱度成績差強人意,很可能多數曆史劇都難以賣出高價版權費,有的甚至不容易賣出去。
即便劇方也可以依靠植入式廣告獲得營收,但嚴肅曆史劇可植入廣告的空間本就比大多熱門題材小,因此廣告主投放規模并不大。
其次,相關部門對曆史正劇審核力度加大後,大規模投資的曆史劇如今普遍面臨着“播出難”的問題。對于積壓劇來說,優勢難敵新劇,那它的版權收入和廣告收入勢必要大大縮水。
說到底,曆史劇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棘手的題材類型,所以影視公司才會紛紛投身熱門題材領域。
在電視機剛成為主流娛樂工具時,電視劇的題材類型多聚焦于古裝、抗戰、年代等題材,但如今随着電視産業的類型化運作,電視劇題材也愈發細分,如現實主義劇集、職場劇、懸疑劇、甜寵劇、青春劇、耽改劇等都是近一兩年市場的熱門類型,這些新類型無一不比曆史劇更具穩定的投入産出比。
僞曆史劇與架空題材上行,嚴肅曆史劇逐漸“消亡”
1994年播出的《三國演義》總投資達到1.7億人民币,這雖難敵如今曆史劇的投資,但在二十多年前無異于“天文數字”。以1994年電視劇市場的發展水平,《三國演義》回本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這在當時并不重要。
那時視頻網站還沒有問世,電視媒體占據着主流統治地位,聚攏了市場上最優質的創作人才,這是《三國演義》《武則天》等高品質劇集誕生的一個先決條件。其次,當時正值央視以電視劇為載體弘揚傳統文化的階段,所以才會投入億級成本,并給予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長達三年的拍攝周期去進行内容創作。
在這一背景下,如《三國演義》等曆史劇在創作上更為注重的是藝術價值。如今,影視産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市場創作主力向民營影視公司和視頻網站轉移,曆史劇便不能再忽視商業回報。
在曆史劇投入産出比較低,且創作環境嚴格的當下,影視公司和視頻網站們隻能另辟蹊徑。第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僞曆史劇,這類劇集的代表便是《錦繡南歌》《燕雲台》等,這兩部劇集雖都打着曆史劇的旗号,一個将背景置于劉宋元嘉年間,一個将背景置于遼代,但本質上來說都是披着曆史皮的古偶劇。
第二條路是模糊曆史背景,《大宋少年志》《長安十二時辰》等皆是如此。《大宋少年志》故事發生在宋朝,但劇集将當時重要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都進行了更名,如範仲淹改為樊宰執,定川寨大戰改為祈川寨大戰,《長安十二時辰》同樣如此,曆史中李林甫、元載、岑參、高力士等重要人物在劇中使用的都是化名。
第三條路是投資與權謀向曆史劇氣質相似的架空向古裝劇,《琅琊榜》《慶餘年》《天盛長歌》《别雲間》等皆是,這也是如今市面上比較流行的題材類型。相比于嚴肅向曆史劇,這些架空向古裝劇多由網絡小說IP改編而來,自帶粉絲基礎,同時也不乏當下觀衆喜歡的“爽劇”屬性,自然比傳統曆史劇更具爆款潛質。
此外,架空的權謀向古裝劇在創作難度上相較曆史劇更低。如今,拍攝曆史劇既要在宏觀架構上遵循曆史發展軌迹,也要在人設、故事、服化道上嚴格還原曆史,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合理範圍内的藝術化加工,這并非一件容易之事。架空向權謀劇則不用被這些條條框框所束縛,創作相對自由,且可參考曆史素材進行改編,這也是如今市場更青睐架空古裝劇的原因。
當下,市面上待播的嚴肅曆史劇并不多,也是因此,觀衆才會在觀看《大秦賦》時感慨“且看且珍惜,再看下一部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如今曆史正劇都成為情懷之作了”。畢竟,如今願意拍曆史劇且能拍出一部高品質曆史劇的影視公司已經不多了,這是由市場決定的,也是很難在短期内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