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倍速看完的整部劇,瑕瑜互見…

鄧超在小姑娘死的時候的演技真的很絕,從遠處第一次看到屍體的一瞬間的無助和難以置信,和真真切切确認了死者的身份之後的慌張過渡到極度悲傷後所帶來的不知所措,最後接受現實後的自責與絕望。通過他的神态和動作,很好的傳達給每一個在熒屏前的觀衆,可以說他的演技着實被喜劇隐沒了。
阮經天的演技一直都在給觀衆驚喜,這一次也不例外,他與男主初見的卑懦表演掩蓋不住他蠢蠢欲動的變态分子,在獄中癫狂到變态的轉變被他拿捏的得心應手,從剛入局時的鼻涕眼淚混雜的哀嚎,無不體現出他對父親的厭惡與憎惡,基本上已經可以明顯看出他處在理智崩潰的邊緣。但僅一瞬間,他的情緒就可以直轉而下,将之前的恐懼一瞬間消隐的無影無蹤,就像在演一場遊戲,哪怕身處局外,仍讓人不寒而栗。
這兩個關鍵人物的選角很完美,隻看一遍就讓人印象深刻的程度,但演技的突出并不能彌補劇情的失衡。
這部劇的節奏還是很緊湊的,主角介紹不拖泥帶水,前面的劇情直接把幾場謀殺抛出來,給觀衆很強烈的視覺和感覺震撼,在劇情剛演到三分之一處,兇手就已經将自己的真面目顯露無疑。
在初期,我以為兇手是一個極度病态的個人英雄主義者,對男主的嫉妒與崇拜和他充斥着暴力的童年陰影下對自身的認知偏差與失衡,導緻他想成為一個像男主那樣用暴力的手段消滅連法律無法将其定罪的惡人,維護世界安甯的個人主義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獄中接受審訊的一幕,在男主的多重刺激下,他被刺激的殘忍癫狂,但又不失理智機敏的頭腦,在最後一刻,用瘋狂的癫笑嘲笑着男主的徒勞無功。所以哪怕初次見面,他也敢将自己的真面部暴露在男主面前,他是有這個資本的。
男主作為誘使他犯罪的直接導火索,他出于所謂“做了正确的事”同家長讨要糖果的小孩一樣,炫耀和邀功的心理,或許也是因為自卑而所産生偏執情緒,他急于證明自己,昭示着自己的存在。他笃定他做的天衣無縫,哪怕自己如此行徑,男主也不可能有任何證據将他定罪。
但後續劇情,就讓我很迷惑,強行跟男主過不去,想讓男主成為城市之光,遭到男主抗拒後,甚至希望男主殺掉自己,從而成為城市之光。以至于為了凸顯他的變态,甚至殘忍殺害男主領養的女孩,與他一開始同男主說的初衷背道而馳。結尾就更離譜,當男主演了一出戲,假裝自己是城市之光後,他沒有任何準備直接趕來赴約,就讓人很不理解他的動機,尤其是和男主搏鬥的片段,他已經完全喪失了他在獄中冷靜睿智的一面,完全不在意男主的企圖,就隻為了洩憤。
在講一下第二個給我印象很深刻的人物,郭京飛飾演的律師在網上被兇手引導投票,警察就任由其發展,在已經有很大把握這是兇手的陰謀的情況下,警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追蹤信号源,甚至阻斷信号,而是任由其發展,強行推動劇情。再到保護人質的行為,警察集體失智,不僅看不出是調虎離山,而且還極度配合。調走全部警力,一點都不考慮可能還存在危險的潛在受害者。還有被調走的拆彈專家,可以及時趕到老太太住處,但就在律師危在旦夕之時,與女主在同一個地方出發,就硬是遲遲不到,導緻悲劇發生。
那些圍觀群衆也很迷,警察疏散工作就是讓無關人員站在原地拍照,這一幕就很詭異。我明白編輯是想突出人性的惡,但這種表現方式就讓人覺得極度不适。而且,鏡頭好幾次切入監控律師房間的畫面,但事後,警察絲毫不考慮調取監控,仿佛這種能最快鎖定嫌疑人的方式,完全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内。就這種做事方法,找不到證據也不足為奇。
部分點也讓我看到很不适,主角稱呼兇手為“狗蛋”,我可以理解他是為了刺激兇手,但次數多了,其喜劇效果就大于原本的實用效果。兇手處在一個陰暗的童年,這并非他所能決定的,這也成為他犯罪的誘因,這是可以加以利用的細節,但劇中隻淺淺的提了一次,後續卻一直在稱呼上做文章,這種手法的處理着實有點低劣。
結局就更離譜,強行升華,很難理解,警察找不到一個罪犯殺人的證據,因此他要設計自己成為被害者,以此留下犯罪證據,将不法分子其定罪。這邏輯我可以搞懂,但這思路太過神奇,恕難苟同。我認為,任何警察或個人都不應以這種方式以此犧牲。
總的來說,這部劇演技可圈可點,可懸疑部分比較拉跨,前期好人被兇手牽着鼻子走,後期兇手被男主耍的團團轉。看不到兇手與男主勢均力敵的鬥争,我認為一部好的懸疑片不應該是強行降低一方的智商而凸顯另一方的才智。這恰是很多小說家喜歡把兇手設計成主角熟識的人的原因,因為我對你足夠了解,所以我比你之前捉住的任何一個罪犯都更加難以捉摸,很遺憾,在這部電影沒有表現出來,希望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