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裡邊有個日軍的核心人物,伊藤秀夫(Ito Hideo)作為随軍攝影師,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很深刻:
黑田中佐(兩杠兩星)因為伊藤秀夫(一杠兩星,中尉或者少尉,陸軍馬鹿應該是有準尉設置)的工作失誤,給了後者一耳光,被打的伊藤唯唯諾諾,但黑田中佐被他的上級(兩杠三星,應該是大佐)狠狠打了一耳光,并且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
“你一個農民的兒子也敢觸摸到伊藤,你知道他是誰嗎?”
後來一個場景,伊藤表示自己不會洗照片,在日本本土的時候平時拍了照片,都是讓仆人拿膠卷出去洗,自己并不懂得洗照片。
作為曆經近千年幕府(鐮倉、室町、德川)統治的日本,等級制度森嚴,明治維新以前皇族、公家、武家泾渭分明,武士碰到町人、農民擋路都可以直接當街斬殺,而武士内部還要細分為旗本、侍大将、足輕等一系列等級,所以不難想象,農民的兒子(黑田少佐)打武士家族的伊藤秀夫是件多麼僭越的行為,得虧黑田并不知道伊藤的身份,要不然就是一次忠臣藏(元祿赤穗)級别的事件。
但全片并沒有說伊藤秀夫到底是什麼身份?讓人不禁很好奇,就這麼一個來刷履曆的人,他會是誰?
不少影評把槍口對準了小津安二郎,原因是電影裡的一句台詞,伊藤秀夫說等他戰争結束後最想幹的事情就是當電影導演拍電影。
而曆史上南京大屠殺期間的随軍攝影師,其實是個有名有姓的人,叫佐藤振壽,他拍下了包括“百人斬比拼”等一系列侵華日本的暴行(當然,他們自己不這麼覺得)
但既然是個有名有名有姓的曆史真實人物,為什麼不直接叫“佐藤振壽”?佐藤振壽是《大阪每日新聞》的記者,但影片裡卻以伊藤秀夫的照片在《朝日新聞》發表進而被師團引以為榮的鏡頭?編劇另有深意。
“伊藤”
明治維新打破了過去皇族、公家、武家的結構,1884年明治政府頒布《華族令》之後,變為皇族、華族、士族以及平民的社會身份。而在《華族令》以前的戰國時代和德川幕府期間,伊藤并不是什麼知名的貴族姓氏,遠不如“北條“這類。據說“伊藤”源自藤原氏(日本四大貴族姓氏之一),特指藤原北家的分支。該姓氏中的“伊”常指伊勢地區(今三重縣),表明家族與伊勢國的關聯。戰國時期,此類分支多作為地方武士或中級貴族存在,而非獨立大名。
随着德川幕府末期倒幕運動的興起,最出名也最重要的的兩個大藩是長州藩和薩摩藩,但兩家在“尊王攘夷”運動中勢成水火,政治理念并不相通,“池田屋”事件之後,強勢的長州藩被幕府列為“朝敵”一度被趕出京都。
曆史有時候充滿偶然,土佐藩出身的坂本龍馬在一系列運作之下居然1866年達成了“薩長聯盟”,但緊接着1867年坂本龍馬被刺身亡,曆史關注的眼光落到了所謂的明治三傑,西鄉隆盛(薩摩藩)、木戶孝允(長州藩,桂小五郎,拔刀齋的引路人),大久保利通(薩摩藩)。
曆史的玩笑也總在不經意間,1878年,明治三傑也兵敗/被刺/病死。随後政界最有實力的人物當屬長州藩出身的伊藤博文和大隈重信兩人。緊接着,1881年伊藤博文政變幹掉了大隈重信,一家獨大。
1884年3月根據《華族令》,伊藤博文被授予伯爵爵位,也就成為“農民不可觸摸之對象”。
伊藤博文應該是大家的老熟人了,《馬關條約》中方代表是李鴻章,日方就是伊藤博文,可以說,侵略中國在伊藤博文時期就已經是日本國策。
這會伊藤秀夫的身份呼之欲出,雖然伊藤博文1909年就死了,但還有一個顯著足以證明:
“第六師團”
參與南京大屠殺的那群日軍是第六師團,又名熊本師團,第六師團的士兵都是從九州熊本縣這地方來的,而熊本正是長州藩的屬地。
所以伊藤秀夫是“佐藤振壽”+“伊藤博文家族”+“小津安二郎”的複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