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結合來看,顯然,前傳中慘烈的鬥争和失敗的探索,對第一部的主角們來說是完全未知的曆史。

前傳中的角色們用盡鮮血和生命才領悟到的道理——如“自發團結的局限性”、“規則執行者如何必然腐化”等等等等,通通沒有被傳承下來。

在第一部中,格倫幾乎是從零開始,通過自身的觀察和痛苦重新“發現”了這些道理。

就像每個時代的“新人”,他懷揣着簡單的理想主義,以為自己發現了一條前所未有的新路,但實際上他隻是在重複一個早已被無數前人實踐并失敗過的循環。

也就是說——其實這所監獄中的每一代人都在重複進行着前人已經失敗過的探索。

其根源在于,幕後管理者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囚犯們團結起來。每月随機更換樓層的設計,以及底層生存的極端困難,使得幸存者之間難以形成穩定、長期的交流聯盟。任何試圖向下傳遞信息的舉動要麼被下降的平台物理隔斷,要麼被下層居民絕望的生存需求所摧毀——當饑餓到極限,一張寫滿經驗的紙,可能遠不如一口能吃的紙更有價值。生存的本能扼殺了知識的傳承。

正因為信息無法傳承,這座監獄裡便沒有“曆史”,隻有“當下”和關于上層的模糊傳說。

于是前人的鬥争,如同人類曆史上許多被湮沒的起義或改革,其經驗和教訓被系統有意或無意地抹除了。這,正是整個系統設計中最陰險、最殘酷的地方。

沒有了曆史的警示,暴力便成為最直接、最高效的溝通語言。第一部中上層人對下層人的掠奪和殺戮,與第二部中受膏者對違規者的殘酷鎮壓,在本質上并無不同。暴力循環是系統内唯一傳承下來的東西,因為它不需要複雜的知識,隻需要本能和武力。

而那個被送上去的孩子,結局之所以如此開放而朦胧,正是因為她象征着一絲微弱的、打破循環的可能性。但即便這個信息真的到達了頂層,管理者會因此改變系統嗎?還是隻會将其視為又一次失敗的、值得記錄的數據點?

答案恐怕是悲觀的,因為這個系統之所以強大,并不在于它有多堅固,而在于它成功地讓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變成了曆史中的孤島,永遠從零開始,永遠重複同樣的悲劇。

它最傑出的設計,并非那333層的物理結構,而是那台無聲運轉的曆史粉碎機。它讓每一次掙紮都淪為檔案室裡無人翻閱的數據,讓每一次犧牲都變成無人銘記的塵埃。女藝術家的鮮血、格倫的布丁,以及那個象征着渺茫希望的孩子,最終都未能成為打破輪回的信息,而是化為了滋養這個系統本身、證明其牢不可破的養料。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來沒有人真正逃出過饑餓站台,因為反抗本身,也隻不過是這個永恒實驗裡一個早已被設定好的、周而複始的變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