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蹭着考點的猜押和建黨百年的政治導向,閑暇之際看完了《覺醒年代》,選材與台詞着實令人震撼,遲遲未寫影評,昨日高考結束,忐忑和感慨交加,特來評論。
劇中的事件與人物精神之讴歌論證,早已老生常談于作文中,今隻想就其内涵和導向與劇友分享一二。
思想啟蒙年代,每個人都是英雄。
曆史的轉折點上,新舊思想論戰激烈,守舊的封建帝制、帝國主義軍閥專制、漸變的封建地主專制、西學的君主立憲、先行的資本實踐、激進的空想無政、資産地主專制與社會主義,兵戈相見,而初衷均是救國愛民的赤誠之心,留存與勝利的,則是适宜當下的,英雄的榮耀卻屬于每一個人。

革命的激情熱血,終歸于沉寂
仲甫與守常,從昔日的改良和啟蒙者,最終投入革命事業,雖将理論化為實踐,但少時的氣焰終究融入了世俗,啟蒙的結局則是新政黨的建立和新政權的誕生,其内部未來會無可避免産生分歧,黨内鬥争協同革命的世俗化,消融了過往的血色年華。曾經的患難死黨,必不可能再相待如故。

辯證理性常存,做敢質疑的壞公民。
前門大街沿街乞讨的乞丐,長辛店破敗不堪的工棚,津浦線餓殍千裡的難民,自然不能同胡适之一般光鮮亮麗活着,社會之矛盾是其前進之動力,沒有哪個社會是完美的,不完美正是人類進步希望之所在。延喬之實踐與探索,發揚了其青年之理性與朝氣,終以犧牲殉道于斯,社會不乏開拓啟蒙之人,缺的是為之至死奮鬥的信徒。

若革命者隻有站着死,絕不下跪,那便讓後人享受前人披荊斬棘帶來的幸福吧。願社會主義不會辜負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