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骨朵網絡影視 文/知庸

被瘋狂玩梗多年的中美合拍版《西遊記》遲遲沒動靜,真正“中美兩開花”的西遊題材美劇《西遊ABC》,倒是來了。

雖然是Disney+出品的純正美劇,但本劇的幕前幕後主創,都集齊了美國當下頂配華語陣容。剛在奧斯卡曆史性封後的楊紫瓊,帶領《瞬息全宇宙》一家四口在劇中重聚,近年活躍于好萊塢的吳彥祖,金馬影後楊雁雁,單口喜劇演員錢信伊、歐陽萬成等華語群星,也在劇中“團建”。本劇的導演、編劇、配樂、服裝、動作設計等各幕後工種,也都由華語人員主導,含華量足斤足兩。

劇情上,《西遊ABC》也是無可置疑的中美兩開花。顧名思義,劇集将西遊題材與ABC(美國出生的華裔)少年的成長故事熔于一爐,中國神仙齊聚美國校園,新鮮感和噱頭都拉滿了。外加楊紫瓊飾演觀音菩薩,吳彥祖飾演孫悟空的神奇選角,劇集在中美兩國的前期熱度,都相當可觀。

...

但真正上線之後,中美對本劇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在美國,爛番茄94%,MTC媒體評分73的成績,起碼算中等偏上。在中國,豆瓣及格分都沒過,基本是美劇裡墊底的水平。如此巨大的差異,實屬罕見。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這句六小齡童銳評當下西遊題材的經典語錄,成了中國網友批評本劇的常用語。實際上,《西遊ABC》戲說不少,但并不算是胡說,有點亂編,但并非針對西遊。中美評價差異的本質原因,恐怕還是在于ABC的生存困境,難以被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共情,這頓美式風味的華語快餐,從根上就沒那麼适合中國胃。

01 是戲說,但不算胡說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可能是不少中國觀衆對《西遊ABC》中西遊部分的最大觀感。

的确,緊跟目前仙俠劇較高制作水平的當代中國觀衆,看到本劇中似乎重返86版《西遊記》風格,卻又帶着八九十年代恐怖喜劇港片般塑料感,甚至帶點特攝風味的角色妝造,很難不眼前一黑。

...

作為美劇,本劇台詞含中文量算是相當高,尤其西遊線起碼一半台詞是中文。但各路神仙講中文時怪腔怪調仿佛燙嘴,一言不合索性飚起English,這複雜的語言體系,也确實讓人難繃。

動作戲上,神仙打架不輸出法力,純靠功夫硬扛,豬八戒、沙和尚(女版)莫名上線開打一場又莫名消失,也令人費解。名場面蟠桃會,則被單獨拿出一整集講述,但仿佛夜總會cosplay團建的畫風,和玉皇大帝當衆自爆出軌這種無厘頭故事走向,隻能說,這很難評。

...

中國土生土長的西遊題材,翻譯到美國卻給土生土長的中國觀衆帶來巨大culture shock,這是《西遊ABC》收獲大量一星差評的重要原因。但必須搞清楚的前提是,本劇從根上就并非直接改編自《西遊記》,而是改編自劇集同名漫畫原著。西遊故事在原著中,本就是如《西遊記後傳》甚至《魔幻手機》般,二創而來的奇幻大背景,一切為了新故事服務,不遵從原版設定也無可厚非。

甚至在劇中,主角受到的西遊啟蒙也并非來自原著,而是源于西遊故事改編而來的各種熱血漫畫。蟠桃會一集片頭的角色六連拍,模仿的也是1978年同樣改編原著不少的日本版《西遊記》,而非86年的中國版。劇集恐怕從來就無意遵從西遊原著的文化源流,而是更想拿西遊背景做出新表達。對于原著原教旨主義者,這是一場令人氣惱的誤會,但在改編技術層面,《西遊ABC》确實沒到被扣上“胡說”帽子的程度,而是自有其“戲說”體系。

...

這種戲說,一方面是由于劇集作為美劇,必然更多考慮美國觀衆,而非中國觀衆的喜好。選角上因此以美國觀衆臉熟,常年混迹好萊塢的華語群星為主,而他們自然對中文有些生疏。中英台詞實時切換,重功夫不重法力的動作戲,則顯然也都是為了更照顧美國觀衆對“外語劇”的觀看習慣和偏好。

另一方面,劇中塑料感極強的角色妝造,和種種中國神仙在美國凡間鬧出的笑話,都是為了在戲說中消解西遊正統故事的嚴肅感,通過反差笑點,讓西遊線與主角青春成長線更易橋接。

事實上,成長線才是本劇真正的主線,西遊線更多隻是對成長線的參照。基于此,劇集對各路西遊角色人設進行了重大改編。有了叛逆兒子的孫悟空,成了典型的東方傳統父權代表,對兒子的自我實現大加阻撓,觀音菩薩則成了鼓勵下一代自由發展,默默保駕護航的知心阿姨。大反派牛魔王,則是内心自卑,迷失自我的失落人。

...

這一套戲說改編體系,聽起來離譜,其實與劇中成長線主打個體價值實現的價值觀相當契合。比如看似無厘頭的蟠桃會一集中,卻充分展現了孫悟空和牛魔王對自我認知的沖突,讓數千年前的西遊故事,成了當下華裔在美國面臨身份困境的神話原型,這其實是相當精妙的借古說今。

因此,《西遊ABC》并不算在胡說西遊故事,更多是通過戲說,既照顧美國觀衆的喜好,也将西遊故事合理改造成劇集價值觀的載體。但對于中國觀衆來說,這套戲說體系,顯然大大超出了大家對西遊題材的傳統心理預期,怒而差評,也就不意外了。

02 是改編,但有點亂編

從本質上講,與其說《西遊ABC》是一部西遊題材劇集,不如說它是基于好萊塢常見的青少年冒險類型,所做出的一次種族層面的改編變體。

這種類型往往聚焦青少年在成長中遭遇的自我認知困惑,但與普通青春題材不同的是,故事中的青少年,往往置身于某種宏大的奇幻世界觀中,解決世界危機和撫平成長心結因此同頻共振。《哈利·波特》《饑餓遊戲》等作品,都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作,但選擇以非白人擔任主角的青少年冒險影視作品,還相對少見,以華裔為主角的,更是幾乎沒有。

随着政治正确風潮興起,華裔少年終于在《西遊ABC》中得到了成為英雄主角的機會。劇集也順勢将青少年冒險類型常見的魔法、吸血鬼、反烏托邦之類奇幻背景,改成了更貼近中華文化的西遊故事背景。基于種族平權意識,對類型做出的改編突破本是好事,但劇集也正因此,顯得有些膨脹和混亂。

...

除了西遊線和成長線,劇集還有另外兩條副線。一條是主角父母的家庭線,意在将劇集對華裔青少年認知困惑的探讨,擴大為對整個華裔群體身份困境的呈現。另一條是主角觀看的戲中戲裡,一位華裔醜角演員的故事,他并不甘心隻演醜角,而是對着鏡頭喊出了“我想要演英雄”的華裔宣言。

單拎出這兩條副線看,演員線借着戲中戲的名義,讓劇集得以直接為ABC群體發聲,家庭線具體實在的困境設置,和扛起全劇演技水平的細膩表演,也讓這條副線令人驚喜。但放在全劇整體角度,演員線全程和主線沒有任何關系,幾乎純粹為了喊出最後這句口号,而強行穿插在劇中,家庭線則明顯超出了青少年冒險類型的常規範疇,和成長線、西遊線都難以組接,同樣顯得突兀。

...

西遊線和成長線這兩條本應相輔相成的線索,因為一個極虛一個極實,一個由男二承擔一個由男主承擔,也經常像在各演各的。最終本劇的四條故事線,雖然都可以歸結到華裔身份困境的大主題上,但光看情節,幾乎全程都處于一種各自關系不大的狀态。劇集隻在結局強行抛出一個“一切的聯系比你想像的更深”的說法,試圖把故事串到一起,但效果也實在有限。

種族話題對青少年冒險類型的改編,讓劇集希望在方方面面的華裔困境上都有所輸出,但結果卻是貪多嚼不爛,有佳句無佳章,讓改編顯得有點亂編。不過,劇集在種族層面做出的突破本身,依然值得肯定。有意思的是,盡管這種突破關乎的是與中國觀衆一奶同胞的ABC群體,卻難以被中國本土觀衆共情。

03 中美難以兩開花

常規關于身份困境的影視劇,往往熱衷于以個體的種種境遇,折射出整個群體的艱難不易。頂着《美生中國人》(《西遊ABC》英文名直譯)這麼大名頭的本劇,從劇名上也給觀衆類似的預期。

但本劇真正的驚喜,卻恰恰體現在成長線對常規套路的反寫:劇集從主角因從屬于華裔群體而遭受的特别對待出發,卻鼓勵他不必被群體身份所标識,而是活出自己作為個體的本來樣貌。

...

男主角王進在學校的境遇,很難用簡單的種族歧視一詞進行概括。他的華裔身份讓他在老師同學面前,成了一個與衆不同的人,但大家往往隻看到這層最淺表的群體身份屬性,卻忽視了王進到底是個怎樣的個體,王進自己也因此變得敏感自卑,隻想一味隐藏自己。

劇集所呈現的身份認同困惑,也就從常見的“少數群體身處主流群體中的認同困境”,細化為“個體被少數群體身份所代表,因而迷失自我的認同困境”。這種對個體價值的更加尊重,實質上是在政治正确已逐漸成為美國社會常态的當下,基于已有成果,對種族刻闆印象完成的一次更徹底反動。從身份政治話題的讨論深度上講,《西遊ABC》無疑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

但上述這些突破,全部都建立在美國社會中,ABC群體作為少數群體,仍在努力争取自身權益的語境下。而在中國人本來就是多數群體的中國社會,劇中這種已經進入身份政治2.0時代的微妙心理描摹,實在太超出本土觀衆的認知範圍了。盡管都是黃皮膚黑眼睛,但中國觀衆與ABC群體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客觀上已經決定了雙方确實無法共情。

當劇集對身份問題的讨論在中國觀衆中幾乎完全失效,大家也就隻能看個西遊題材中美兩開花的熱鬧,落回到那句“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而基于美國式身份問題,所貫徹在戲說中的自我實現價值觀,和妝造、功夫打戲對西遊題材的快餐式解構,最後讓《西遊ABC》在中國觀衆眼中,隻能算一道美式風味的華語快餐,不倫不類,難以下咽。但從根上講,這恐怕并不是劇集自身的問題,隻能說這道菜,本來就不适合中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