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的開頭就是兒子聽着母親的錄音帶,母親的話無非就兩點,囑咐他要注意身體和催他結婚生子,不過結婚生子是所有話中的重點。


這樣的鏡頭,奠定本文就是關于這兒子結婚的事,也是個導火索,引發兒子假結婚的鬧劇。

...

《喜宴》的主人公就是那個兒子,名字叫偉同。偉同是一個同性戀。


在美國,有關于同性戀的法律,同性戀是受法律的保護,同性戀也不會遮遮掩掩的,他們會一起生活,一起旅遊,有很親昵的肢體接觸。


而在中國,同性戀是沒有法律保護的,在中國的傳統婚姻觀念中,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是正常的婚姻關系,所謂的夫妻關系也就是由一男一女組成的關系。人們的主流取向是異性戀,對于同性戀采取反對的态度。


人們把同性戀視為畸形的病态,同性戀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而僞裝成異性戀者。 同性戀這種邊緣文化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土壤中是不被廣泛認可和接受的。

...

偉同有一個房客,是個中國人,是個女的,叫薇薇。


她幻想着能嫁給美國人,能拿到綠卡,定居在美國,她也是個畫家,希望在美國能有所作為,但這些似乎是很難的。


薇薇欠了房租,偉同去催她,她會用她的畫來抵房租,并沒有趕她走。


偉同的愛人是美國人,叫賽門,他看見偉同為父母的催婚感到煩惱時,他提議可以與薇薇假結婚,各取所需。偉同被父母催得緊,便同意這種做法,薇薇也同意。



當偉同寫信告知父母時,父母就要來美國參加他們的婚禮。


偉同應對他們的到來,将家裡的照片全換了,将父親的書法挂起來。在後面父親來的時候,薇薇還對這幅畫作出了評價,十分令父親高興。


母親還帶了很多東西給了薇薇。


父母是高興的,但聽到他們隻是去領個證,證個婚,這是美國的禮儀,十分簡單,他們的臉色就變了。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結婚就需要舉辦酒宴,請幾十座,熱熱鬧鬧的,不然很沒面子。偉同的父母在台灣收了很多彩禮,認為無法向他們交代。


然而西方的婚禮是屬于浪漫型的,整個婚禮從開始到結束都充滿了浪漫氣息。


西方人的思想則比較開放,對于婚禮的要求也比較低,他們婚禮常在教堂中:播放《婚禮進行曲》,牧師證婚,新人進行宣誓并交換戒指,同時唱詩班吟唱聖歌禱告祝福,新郎新娘舉行晚宴或者去度蜜月。


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婚禮比較簡單,重純潔的愛情而輕繁瑣的儀式。

...

偉同盼着父母在自己證婚後回到台灣。


哪知在外面吃晚飯的時候,遇見父親的部下,那部下也是這家飯店的老闆,也許偉同父親那輩人的思想是差不多的,當知道偉同辦了一場稀裡糊塗的婚禮時,便提議要為偉同辦酒宴,偉同的父母頓時喜笑顔開。



老闆說的話十分有意思,說:“你看,一說辦喜酒師長就笑了,是不是?大少爺,我不是給你辦,我是給師長辦,師長吃了人家幾十年的喜酒,就是送禮就送了幾百回,現在好不容易熬到自己兒子結婚了,你要說個不字的話,就是不孝。”


老闆是真的懂師長的心思,說出師長的心聲,師長一直在笑,還用“孝”來教育偉同。


中國人從古至今很講究“孝”,中國的“孝”似乎兒女們一切都要順從父母,中國父母會過度的幹預孩子的生活,不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十分依靠孩子,這是用“孝”字綁架兒女。


美國的“孝”是兒女們常常回去看她們,與他們聊天,相處得很輕松,在父母不能自理時,願意照顧他們,美國老人也是很獨立的,不會幹預孩子們的生活,尊重孩子。

...

在這喜宴上,有很多地方是令我震驚的。掀新娘的裙子,衆多男的親新娘的臉,鬧婚房,還看着他們在被窩裡脫掉衣服,感覺是不可理喻的。


我一直認為中國人是很保守的,李安在電影中演了個酒宴中的一個吃客,他跟美國人的對話或許就揭露了原因。


美國人說:“天啦,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溫柔沉默的數學天才…”


李安說:“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其實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時候沒什麼性壓抑,甚至漢唐中國人的性觀念也都較開放,宋朝之後才變嚴格,人們的性受到抑制,所以需要釋放。

...

因而在喜宴中做些事來釋放自己,但這些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



韋同和薇薇在酒精的刺激下,他們就同房了,而且還懷孕了。


當賽門知道後,他是非常生氣的,認為偉同這是背叛他,當即就質問偉同和薇薇,他們當着偉同父母面前吵起來了。


因為他們講的是英文,偉同母親以為偉同是欠房租,而父親卻是要他們吃飯,并未勸架。


導演就在這裡埋下了伏筆。


父親能做出這種表現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其實并不奇怪。


因為父親會英文,隻是他們覺得父親聽不懂,而敢在父母面前吵架,父親聽得懂他們說的話,所以這時他很确定他的兒子是同性戀。


其實在前面也埋下伏筆,當偉同父母到來時,賽門送他們倆禮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媳婦送公公婆婆禮物,偉同的父親的臉是陰沉着的,或許他已經猜到什麼了。


當父親中風進醫院時,偉同沒忍得住将真想告訴了母親,但他們想繼續瞞着父親,但父親其實什麼都知道。


父親單獨請賽門去跑步,用英語與賽門交流,還将本該給媳婦的錢給了賽門,說出騙他們是為抱上孫子,此時還要求賽門不要将這件事告訴他們。


這時的父親是接受賽門了,但父親為什麼能夠接受賽門,接受同性戀,或許父親以前遇到過其他的同性戀。


或許受儒家的中庸之道影響,待人處世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态度,來維持表面的和諧。


其實中國人對于同性戀即使反對,絕大數人不可能會做出過激的反應就像文中的父母,外國反對同性戀的人能做出激烈的反應。


民衆以各種形式反對同性戀的新聞屢見不鮮,如2013年法國十幾萬人反同性戀街頭大遊行。


古人的觀念就是要生兒子才能傳宗接代,還有俗語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劇中的父母對于生孩子也是有執念的,當他們下機場的時候,薇薇在前面搬行李,偉同母親就問父親薇薇怎麼樣,父親說:“好,能生能養。”


在他們眼中結婚肯定是要孩子的。還有一段偉同父親對偉同說的話也能體現出傳宗接代是很重要的,大緻意思是高家子弟因戰火流落四方,現在你能在海外開枝散葉延續高家香火實在是善莫大焉。


“絕嗣恐懼”是鄉土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共同心理機制。中國人很重視傳宗接代,但美國人思想開放,有些美國人終生無子,有些美國人生了好幾個孩子,他們的父母也不會催婚。


當偉同母親知道偉同是同性戀後,薇薇主動将偉同母親送的東西還回去時,說羨慕薇薇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張,有能力,不要靠男人,勇于拼搏。


但是受傳統思想較深,她還是要孫子,并沒有支持薇薇,還勸說薇薇,認為對于女人,丈夫和孩子是最重要的;對薇薇是看得比較緊的,怕她去堕胎。



這裡可以看出偉同母親受到了傳統思想的束縛,哪怕認識到女性需要有能力,也可以自己拼搏。



但是心中仍信奉以前的那一套,而薇薇屬于新時代的女性,敢于在美國拼搏,但現實似乎是殘酷的,在美國呆了那麼久,但理想的實現似乎是遙遙無期的,為了綠卡能随随便便與一個美國男子結婚。


美國女性由于從小受到美國自由主義思想的教育,隻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内,可以做任何事和做任何決定,是非常有主見的,在性格上是比較任性的,敢與冒險,不會為了家庭放棄事業。


中國女性在性格上更多是溫順的,更加注重家庭,就像文中的偉同的母親。偉同的父母心中十分想抱孫子,但為什麼要這樣,他們也許也不明白。

就像偉同的父親和賽門的對話。


賽門問:“為什麼?”


偉同父親說:“為了這個家啊!如果我不讓他們騙我的話,我怎麼能抱得了孫子?”


賽門說:“我不懂。”


偉同父親說:“連我都不懂。”


是的他們也不懂,隻是遵循傳統思想,有孩子似乎就是對于整個家庭都是好的,延續他們的香火,但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隻知道一味的遵循。


薇薇還是預約到了醫生,偉同送她去醫院,但薇薇總是拖延時間,薇薇母性泛濫,想到孩子畢竟是母親身上的一塊肉,最後薇薇決定不堕胎,要養這個孩子。


最後薇薇,偉同,賽門決定一起養這個孩子。最後的一個鏡頭,薇薇、偉同、賽門抱在一起。


偉同的父親舉起雙手過安檢,其實也象征着父親的投降,默認了他們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