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
但我不确定他裡面有沒有太典型以至于失真的東西。
讓我想起來好東西,但比好東西好多了。。
抛開一切不談,隻說技術,節奏感,很好。一部驚悚片最起碼就要做到扼住觀衆的喉嚨。
上周看了《驕傲與姿态》,這周看了《歇斯底裡》,看完之後立馬看了《地下》,從軸心國看到協約國,侵略者到被侵略者,戰争到革命。
剛看完歇斯底裡的時候情緒很飽滿,小成本的影片倒是能機敏自如地講宗教、移民的議題,這種小馬拉大車還拉得很輕巧的影片實屬罕見。看到有些影評人提到這部片“匠心不夠匠氣來湊”,覺得劇作結構失衡,第三幕淪為個人之間的drama互撕。
我倒是覺得不必對現在的此類電影有“結尾應該幹什麼”的期待。對匠心的這類期待,我這裡理解為對宏大議題、整個社會的關懷——其實不隻是當代電影缺乏這類“匠心”,整個科學界文化界都彌漫着追求“小而精”,力避“大而空”的氣氛。所以我覺得這類批評其實是老派審美趣味和當下審美生産之間的錯位。那麼此錯位究竟有無必要深究,我覺得根本問題應該聚焦在“我們還需不需要宏大叙事”這一點,或者說我們還要不要團結?
《驕傲與姿态》提供了曆史的答案。在大工業時代,人們團結在一起,雄赳赳地戰天鬥地。但随着柏林牆的倒塌,那些堅固的東西,友誼、愛情、信仰、神話……統統都煙消雲散了。
所以我立馬看了《地下》,看40年代的革命者、60年代的建設者、90年代的背叛者是如何自處的。
其實談論革命,或者此類宏大的話題,都不如談論愛情。
“最忠貞的愛情是革命。最無望的革命是愛”,這是埃米爾;“為了一次快樂的親吻/不惜粉碎我自己。縱然一生風流,蔡其矯有自己的原則。“愛情的存在不是為了使我們幸福,而是為了向我們表明在忍受上我們能有多麼堅強……
依我看,在一個“階級仇民族恨”的時代,正是愛與藝術讓他超越了反抗的局限”,這是北島。
所以還要不要團結?丢掉幻想,準備戰鬥。
談回電影。
其實他的主題非常的簡單,就是信任。比特币用技術、商業方式來達成信任;這部影片就是在展示不信任的後果——烈火熊熊,焚燒一切——隻有信任才是避難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