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男聲》無疑是一個經典IP,時隔四年,《快樂男聲》聯手芒果TV和優酷再戰江湖,在廣電禁掉《超女》《快男》後,《快樂男聲2017》變身“網絡綜藝”,同時也做出了不少改變。

走過十年的《快樂男聲》,現在對觀衆的定位是90後95後。《快男》的總導演陳剛在面對媒體的時候還說了自己對今年選手的期待,“我們希望選手能代表95後做有态度的音樂,去影響、引領更多95後年輕族群的追求。”

但即便有衆多改變,經典IP不一定就能适應新的環境,《快樂男聲》就熱度而言難敵《明日之子》和《中國有嘻哈》,其導師和賽制也受到了不少質疑。

選秀節目早就由藍海進入紅海,選秀容易造星難,《快樂男聲》很難打破魔咒,畢竟《快樂男聲》之前,《超級女聲2016》就跌了個跟頭,迄今為止大多數人知道總冠軍圈9的名字,并不是因為《超級女生》,而是通過《奇葩說》。

《快樂男聲》的重點已經不再是“聲”了

首先,《快樂男聲2017》最大的改變就是去評委化,在晉級賽、總決賽階段,《快樂男聲》設置了三位音樂召喚師:羅志祥、李健、陳粒。雖然節目組有意弱化召喚師的權威性,但召喚師的選擇标準卻不斷被質疑,矛頭更是直指陳粒,認為其太“随我”。

其次,節目一改往屆賽制,海選取消了專業評委,而将選擇的權利給予觀衆,《快樂男聲》更是設置了“挑食少女團”來決定選手去留,可謂相當“不專業”。

十年沉澱,但質疑聲還是不斷,在全國300進30的選拔中,淘汰了許多優質選手的音樂召喚師羅志祥将PASS卡給了顔值贊爆但唱功一般的選手趙英博,這一舉動引發了許多選手的不滿,網上也有很多人質疑他的唱功。

有觀衆吐槽,現在顔值、背景甚至是炒作似乎都能彌補選手們在唱功上的不足,一群唱功好的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被刷了下去,而一群看起來隻是“玩玩”的選手卻這樣稀裡糊塗地沖進了全國決賽。

很多人認為,《快樂男聲》已經不是一檔純粹的音樂性選秀節目了。10年前的《快男》全國賽,直接上演的是不同賽區間在舞台上的對抗;即使是2016年搬上互聯網的《超女》,在最初的全國賽也是将重點放在PK、淘汰上。

就連本屆快男的音樂召喚師李健都說這本身就是個不公平的比賽,雖然《快樂男聲》标榜的是“針對男性的大衆歌手選秀大賽”,可它并不像《中國好聲音》一樣僅僅要求唱功,現在的《快樂男聲》,在顔值、人氣、台風上的傾斜都很大。

雖然《快樂男聲》希望選拔出來是像2005年的李宇春一樣,在樂壇、演藝圈、時尚圈都能有一席之地的人物,但十年過去了,《快樂男聲》真正捧紅的大概隻有13年的冠軍華晨宇。

熱度難敵《明日之子》和《嘻哈》,《快樂男聲》還在“新瓶裝老酒”

2017的這個夏天,《快樂男聲》《明日之子》和《中國有嘻哈》三檔網絡綜藝迎來正面交鋒。但《快樂男聲》的人氣卻大不如《明日之子》和《中國有嘻哈》。

而百度風雲榜上的搜索指數也顯示,《明日之子》位居第二、《中國有嘻哈》位居第九,而《快樂男聲》則是在四十名開外,而且整體呈下降趨勢。

《快男》主打随性,《嘻哈》主打個性,《明日之子》主打真實(直播)和九大廠牌,但和《快樂男聲》不同的是,《明日之子》和《嘻哈》都是一檔全新的節目,而《快樂男聲》不用多說,還是多年前的選秀節目。

盡管《快樂男聲》在積極嘗試塑造更符合年輕人審美取向的節目類型,也找來了李健、羅志祥和陳粒代表了三種風格迥異的音樂人擔任召喚師,雖然他們都有自己固定的受衆群,但他們是否有足夠的号召力來影響這檔節目的熱度?

對比一下《明日之子》的星推官:“流量花旦”楊幂、“新晉網紅”薛之謙、“快男招牌”華晨宇,以及《中國有嘻哈》的導師“Freestyle”吳X凡、因《我們相愛吧》每天上微博熱搜的潘玮柏、張震嶽,《快樂男聲》的召喚師的召喚力顯然是不足的。

最有資曆的李健和陳粒的粉絲群無疑小衆,而羅志祥現在最引人注目的是藝能,而不是音樂,争議和爆點完全不敵其他兩個節目,而同為流量小生,《快樂男聲》請來了黃子韬作為代言人,但黃子韬并未參與節目錄制,這自然就和有吳X凡擔任固定嘉賓的《中國有嘻哈》沒法比。

對比《明日之子》,作為“選秀教母”龍丹妮離開天娛傳媒成立哇唧唧哇娛樂後制作的第一檔節目,聚集了曾操作過《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燃燒吧少年》的馬昊團隊、騰訊視頻實力制作團隊企鵝影視、微博和東方娛樂等頂尖團隊,又有騰訊和微博聯手造勢,顯然比《快男》有不少優勢。

《明日之子》沒有設置傳統地面唱區,而設立了各有特色的三大賽道:盛世美顔、盛世獨秀和盛世魔音,由每條賽道上的星推官來推選出本賽道的佼佼者。在《明日之子》裡,音樂不是唯一的選拔标準,過硬的顔值、才藝都有可能将選手送到終極戰。

雖然制作人同為電視湘軍出身,但相對于《明日之子》的節目設定,《快樂男聲》的設定就很難讓人共鳴。事實上,《快男》實質上的選拔原則也不是“唯音樂論”,顔值才藝都在考慮範疇,比如《快男》的很多晉級歌手都遭到了“歌唱功力”不行的吐槽,但其祭出的大旗卻是“音樂選秀”,這也招緻了一部分觀衆的反感。

與《中國有嘻哈》相比,《快樂男聲》隻能是一檔“老舊的選秀節目”,不管“freestyle”是否是噱頭,其确實帶火了這個聚焦小衆Hiphop領域的節目,《中國有嘻哈》做的内容是普羅大衆的盲區,新鮮感和好奇心會驅使受衆關注這檔節目。

相比《明日之子》涉獵二次元,《嘻哈》聚焦地下音樂,《快男》的優勢貌似并不突出,傳統音樂選秀市場已經飽和,觀衆需要新鮮的玩法和刺激,但《快男》的定位還是打造小鮮肉,沒有打破傳統。

最開始的《超女》、《快男》在音樂選秀節目中是掀起過狂熱的浪潮,帶動了中國選秀節目的發展,也成了一代人的回憶,但當選秀節目日益增多,在互聯網模式下,下一個撬動觀衆的點已經不再是賣人設、賣顔值、炒噱頭了,誰能以巧妙的角度切入觀衆的興趣點,誰就赢了。

網綜隻是改變了一檔節目的傳播渠道,其本質并未發生變化,一檔節目要取勝,決不能隻啃老本。如果隻是配合時代表演,花式加持互聯網元素,但卻缺少真正的自制力、創新力,就算利用了互聯網的優勢,也很難續寫精彩。

從電視台轉戰互聯網,《快樂男聲》該改變造星思維了

回到2004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打造了奇迹,“想唱就唱”的旋律響徹全國造就選秀熱潮,李宇春、周筆暢、張靓穎等歌手通過平民選秀走進大衆視野,電視台、傳統媒體看到了選秀節目的巨大能量。

當唱片時代過去,唱片公司的實體唱片收入不斷下降,導緻沒有充足的資金培養孵化新人,唱片公司的主導地位也在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了造星能力,随之而來的就是選秀時代,挖掘行業新人的任務就落到了音樂選秀的身上。

轉瞬十幾年一過,今年真人秀節目已經由藍海變成了紅海,《超級女聲》、《快樂男聲》每年不斷地推出新人,但造星能力缺乏已經成了常态。音樂市場需要新鮮的活力和創造力,“新瓶裝老酒”無疑是在消耗觀衆的審美。

《超級女聲》和《快樂男聲》的選秀辦了十幾年,紅了的也就那麼幾個,更悲劇的是,節目在比賽期間捧紅了很多選手,并為其簽約了公司,但很多人後續發展并不理想,甚至有些人沒多久就成了“昨日黃花”。去年《超級女聲》的總冠軍圈9幾乎沒人知道,很多人都是通過《奇葩說》才知道她。

2017年,《明日之子》中,毛不易憑借着《消愁》和《像我這樣的人》迅速走紅,不僅在各大音源排行榜上都位居前列,也提升了《明日之子》的收視率。《中國有嘻哈》也将地下嘻哈音樂人推到台前,嘻哈俠歐陽靖被更多人熟知,其和TT一起給支付寶拍了廣告《無束縛》,而孫八一助力《十萬個冷笑話2》,為其演唱了電影主題曲。

而同樣作為作為音樂選秀類節目的《快樂男聲》卻黯然無聲,還在消費參賽選手的顔值,舍本逐末,最後留下的都是同質化的“小鮮肉”,而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沒有表現出被市場看好的商業價值。

《快樂男聲》轉戰網綜,押寶的是“互聯網優勢”,很多人也在等着這個曾經在電視端締造過神話的品類再次爆發,“誰也沒有辦法預測未來全網民的偶像到底是誰,這個答案可能隻能交給互聯網的産品和技術,以及用戶共創來産生,”騰訊視頻綜藝業務部總經理馬延琨曾這樣說道。

坦白說,在互聯網邏輯下做選秀節目,憑借顔值和人設可以為選手帶來千萬粉絲的關注,輕松被全民知曉。但如何選出具備偶像氣質和偶像特色的人造星,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像《快樂男聲》這種将顔值看得太重的并非要全盤否定,但若沒有過硬的實力和作品支撐,始終是鏡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