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祖母”的阿涅斯·瓦爾達在她的紀錄片《我和拾穗者》中細緻地描摹了鄉村與城市中的拾遺者,并在其中穿插了對時間和個人生命的深刻關照。通過她的鏡頭,我們看到了一個重大而普遍的悖論:大量的食物以及其他物品在各地被丢棄,而許多人仍然掙紮在生存的邊緣。基于鮑德裡亞在《物體系》中的主要觀點,本文将結合紀錄片中的種種細節,分析瓦爾達如何讨論消費社會中的時間、廢棄物與人的存在。

拾穗者 (2000)9.12000 / 法國 / 紀錄片 / 阿涅斯·瓦爾達 / Jean La Planche 博登·利特南斯基辛辣而風趣的瓦爾達有一雙慈悲的眼

一、物的解放鮑德裡亞認為,随着工業革命解放能源和能量,物和人都解放了出來,開始了流動。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帶來市場的擴大和開發,于是人和物的關系被交付在生産力組構的社會關系裡——物變成商品,利潤成為唯一的使命。

“大卡車”是瓦爾達鏡頭中反複出現的形象,它們笨重地疾馳在公路上,将滿載的農業品或工業品運往某處,循環往複,不知疲倦。這正是現代社會物的流動的一種體現。發達的現代物流網絡打破了生産與消費的地域限制,讓市場的觸角極緻地延伸。當市場的邏輯來到馬鈴薯田上,就出現了紀錄片所反映的情形:每個季節平均收獲4500噸的馬鈴薯,其中有25噸都被廢棄了,因為“在生意上,我們賣的馬鈴薯直徑都在2-4英寸”,在馬鈴薯田上工作的男子如此告訴瓦爾達,他們丢掉的都是長得不合标準的,“賣不出去”的馬鈴薯。市場不會在意,被宣判死刑的25噸馬鈴薯能填飽多少人的肚子。拾撿,便在這裡顯示出了它的反現代性,它是人們在農場機器與土地間的見縫插針,是市場機器的篩選之後的反刍,它的目的不是利潤或增值,僅僅為了食物,為了生存。

...
象征現代物流的大貨車二、時間與廢棄:遮蔽真實我們生活在三重時間中:混沌時間、自然時間與現代性時間。混沌時間是未經人類理性宰制的客觀存在;自然時間是人類生産生活過程中的一種規律性總結,是文化與社會的産物。現代社會構建的時間則将所謂的“自然時間”作為客觀自然的尺度,成為了一種時間的經濟學——服務于工業社會,召喚工人勞動和交易,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進一步貨币化。

由此,時間被市場邏輯異化,成為一種資源。控制時間成為了追求利潤與增值的關鍵性要素。紀錄片中介紹了勃艮第地區葡萄種植的時間安排:“如果你要把葡萄酒按釀制年限分類,那麼每年的生産都是有限制的,也就是你隻能按每地區的配額來生産。”這正是時間進入市場邏輯的體現。

“消費是有計劃的商品廢棄。”可以說,廢棄是市場操控時間的産物。那麼,市場是如何操控的時間的?這就需要分析消費社會中物品與時間的關系。鮑德裡亞引入了“習慣”的概念,他認為“習慣”是把時間變為個人化的分割的圖式,物品的“論述體系”正與習慣同構,它包含的非實用特性是一種潛在而反複的論述,提供一種“生存意義的抽象化”。通過它,人将物品整合到不連續的系列中,正如将時間分割。

然而,當我們不斷地用物品的體系來錨定流動的生命的時候,真實的時間就這樣消融在了一個系統反複的維度之中。我們的感官逐漸被物的“二次度功能”編織起來的“第二自然”所籠罩,從而失去了對真實的感知。當感官都麻痹了的時候,當然就不會被浪費的情形刺痛了。

每個人,有錢的,沒錢的,都把東西扔掉,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食物是如此的麻木!如果錯過了可食用期,人們會說,哦上帝啊,我不能吃這個了,它會要了我的命!這太笨了,從氣味方面很容易區分它是否能吃。

一個熱衷于撿垃圾的、愛穿塑膠雨靴的、始終愉快又憤慨的男子對瓦爾達說道。

...
“可怕的褶皺”

...
《最後的審判》特寫

鮑德裡亞的态度是悲觀的,他認為我們的技術文明“充滿了脆弱、朝生暮死、越來越快速的輪回和強迫性的重複。它有問題地隐去了威脅個人和社會關系的真正沖突。”系統走向極緻時,就取代了人的存在本身。在消費過程中,人被異化成了無法實現“類存在”的“末人”。“死亡本能”的塞壬之聲召喚着,将故事導向絕望的結局,然而,《我和拾穗者》又呈現了另一種小小的可能。

男子為救濟站的住戶教授法語

紀錄片的末尾出現了一位生物學碩士,他撿拾市場和商店丢棄的食物,邊走邊吃;他白天賣報紙賺錢,晚上則為救濟站的鄰居們教授語文,後者他堅持了六、七年。他說自己不是學校體系裡的一員,所以沒有報酬。瓦爾達将他的課堂總結為“夜間的在郊外地下室自發的行為”。

我們無從知曉他經曆了什麼,或者是什麼支撐着他的這種無償行為。隻是,在他和他的“學生”們組成的小小班級裡,在這一群遊離于社會邊緣的移民、失業者、難民、無家可歸者中,我們看到了一種類似于莫頓所說的“生态”的東西,它無關市場、無關增值、無關索取、無關控制。我想,“生态”的邏輯,就是對“人何以存在”的一種解答,也是瓦爾達在《我和拾穗者》中作出的解答。

(本文作于2024年12月 圖片均源自影片截圖)

參考文獻:

[1] (法)讓·鮑德裡亞著. 物體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2] Timothy Morton. Being Ecological[M].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