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了一天後,我的同志們都睡着了”
一個禮拜時間,我終于把《迪亞特洛夫事件》看完了。
開頭挺讓人坐不住的,男主角奧列格一張臭臉,氣質像康斯坦丁·哈賓斯基,自從看完《托洛茨基》,我就十分不待見他。再加上很官僚主義的蘇聯式處理方式,讓我極度不适。
好在美術湊合,我耐着性子往下看了。
故事用了雙線并行的方式叙事,一條線是奧列格線,另一條是登山組。初看之下奧列格線對事件召開沒個卵用,但我猜測它是用來展示當時特定的曆史環境,再有就是需要透過奧列格的眼睛來看到事情全貌,畢竟男主角要立住形象。
1959年,烏拉爾理工學院的9個學生,不至于各懷鬼胎,但也是各想各的。他們有學建築的,有學無線電的,有學核能的,有學經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不要對我哇哇亂叫,我可是大學生”,如果活下來,他們每個人都能大有作為。
伊戈爾·迪亞特洛夫是隊長,小夥子不算好看,但是氣質很高冷,略顯逼王。他是存在性格缺陷的,他自信到自大的程度,目空一切,很多的時候都做了錯誤的選擇。他隻想完成登山,最後他想撐起隊長的責任,但是他也隻是個普通人。情感上,他對吉娜應該是略有好感的,但是礙于尤丁,這點好感又不值得去傷了同學的面子。
謝苗·佐羅塔列夫是唯一一個外人,老哥出場穿一身呢子西裝,一隻胳膊搭在桌子上,表情看起來有點像克拉克·蓋博,長相上又很像布魯諾·岡茨,他一出場,我對他印象就很好。他38了,身份成謎,年輕的學生們都很排斥他。但他身上沒有什麼登味,努力融入這些在他看起來是小孩的群體裡。在披露的報告裡,他登山的原因是想要獲得滑雪教練證(大概是這麼個東西),這樣他就能漲薪水了。他是一個很好的人,每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他都在避免出風頭的情況下去解決,包括對待那個逃犯,他知道逃犯大概不是什麼好人,但他還是選擇盡量去相信他,還把那隻護身符式的戒指給了逃犯。他剛過完38歲生日,他對柳達說,他想去爬喜馬拉雅山,想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山。他是衛國戰争老兵,沒有死在戰場上,最後死在了奧托滕山的雪地裡。瀕死之際,他看見了他參軍時的長官,那個長官叫薩沙,他向他開了兩槍……
柳達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姑娘。她不算漂亮,性格很活潑,大大咧咧的,有的時候還有一些沒腦子。她負責管理大家的内務,隊員們拿她開玩笑,她覺得委屈甚至抹眼淚。她和謝苗一起救助倒在雪地裡的逃犯,給追擊他們的隊員熬熱湯,會哭着去縫帳篷。她第1個覺得這次登山大概要出意外,并提出折返。如果這次他們回頭來年再重新計劃,也許就沒有這樣的一次災難了。
尤裡·尤丁是10人登山隊裡唯一的幸存者,2010年去世。劇裡把尤丁描述的多少有一些自私和狹隘了,之前看過采訪,最起碼老年時候的他不是這樣的。劇裡他對吉娜的态度有一些舔狗,但也是那種隻知道說早安和晚安的舔狗,膽子又小,心裡小九九多,他要多虧他犯了風濕,不然他也會死在雪山裡。
科利亞·蒂博-布裡尼奧爾,從姓氏上看,他就不是一個斯拉夫人,他家有法國血統。他爸爸是個政治犯,但是他并不以爸爸為恥。在暴風雪裡,他發現柳達不見了,一個人冒着危險回去找柳達。受傷的柳達勸他快走,他說他不會丢下同伴。
那天夜裡的雪崩,壓塌了帳篷。他們嘗試各種方法自救,用襪子升起火。人定勝天,不過是天讓半子,上帝沒顯靈,最後一個還有知覺的吉娜向營地走了650步,就差那麼一點……
這個片子一共8集,年紀大了,淚點也低,我掉了三回眼淚。第1回是謝苗把護身符戒指給了逃犯,他身上有很多秘密但底色應該是善良的吧;第2回是科利亞和柳達在暴風雪裡互相勉勵,科利亞說起自己的身世,給柳達擋風雪,柳達說科利亞值得他爸爸驕傲;最後一回是謝苗的生日,也是他們遇難之前,尤拉背誦起他的詩,他們一起計劃未來……
從攝影技法上來看,奇數集用了16:9的彩色畫面演奧列格的調查過程,偶數集用4:3的黑白畫面演登山隊的日常。彩色營造懸疑氛圍,黑白有懷舊感,這也是常用的方式。國内第1次這樣應用,還是唐國強主演的《小花》,因為彩色膠片不夠了,導演硬着頭皮無心插柳。
在鏡頭調度上,在奧列格調查線用了大量固定機位的長鏡頭,沉浸感,壓迫感,沖擊力都很強。轉場的安排也很妙,尤其是在調查營,奧列格和老戰友在桌面敲擊打火機,太牛了。
在光影構圖上,劇裡使用了大量的自然光,這也是我喜歡看俄劇的原因之一。加上陰冷肅殺的濾鏡,真的很符合對俄羅斯和蘇聯的刻闆印象。構圖大多符合黃金比例的切割标準,尤其是在拍自然景觀的時候,一點都不白費取景地的好看。
這部片子的攝影真的不錯,反正氛圍是營造到了,我一向認為影視劇的美術要追求情景境的和諧統一,最起碼在這部片子裡頭我看到了。
說了一堆優點,缺點也是有的。俄劇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思維比較跳躍,很多細節交代不清楚,導緻看的時候會雲裡霧裡。但是瑕不掩瑜,好的創作者會盡量掩蓋缺陷,放大優勢,我想看的這裡都有,就夠了。
ps:在距離,登山隊員們還邀請了葉利欽,如果他也去了,曆史就改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