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機會,可以将你在工作中遭遇到的性别歧視、性騷擾,甚至是性侵的經曆公之于衆,你會選擇實名發聲嗎?

就在上周,洛杉矶郡最高法院正式宣判前電影制片人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包括強奸罪在内的三項性侵罪名成立,他可能面臨24年監禁。

至此,這項給好萊塢帶來大地震的性侵事件,再度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盡管早在五年前,這位在好萊塢堪比上帝一般存在的巨鳄已經轟然倒地,然而這一路以來,真相的調查與揭露卻是那樣的艱難。

...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部影片,就是聚焦于該事件的始末,以電影的方式直接對抗電影背後的“惡魔”。

兩位《紐約時報》的女記者,一步步揭發韋恩斯坦背後數十年來觸目驚心的醜聞——

...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韋恩斯坦是誰?

他不是明星,但坐擁90多座奧斯卡小金人,

一手操縱包括奧斯卡在内的多項美國電影界大獎,而這一切都是靠着他高超的公關手段。

作為當今世界電影界極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是TWC的老闆、米拉麥克斯的創始人。

...

25年來,他領導的米拉麥克斯公司制作和發行了大量經典電影,也為他赢得了“現代電影的挽救者”的“美譽”。

1996年《英國病人》、1998年《莎翁情史》、2002年《芝加哥》、2003年《指環王之王者歸來》、2010年《國王的演講》和2011年《藝術家》……

這些最佳影片的獎項,無不是由他一手操縱而得來的。

甚至正面對撞大熱的《拯救大兵瑞恩》,《莎翁情史》也能一舉奪魁。

當然同時,也收獲了史上最水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演”的調侃。

...

他曾說:“我睡了詹妮弗·勞倫斯,所以她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影後。”

在好萊塢,與其說感謝上帝,不如感謝韋恩斯坦。

...

影片《她說》根據暢銷書《她說:打破性騷擾的故事,幫助點燃了一場運動》。

講述了這位“好萊塢上帝”是如何在女性團結的力量下,得到應有的懲罰。

...

《紐約時報》女記者喬迪·坎托爾與梅根·吐赫二人在報社主編的帶領下,一直緻力于揭露美國,無論是政壇還是職場上的霸淩與騷擾。

...

...

...

收到裝有排洩物的恐吓信、做完産檢後接到揚言要将她“先奸後殺”的恐吓電話、窮追不舍鬧到電視新聞的抹黑......

然而,這一切都是為正義發聲的代價。

...

...

而這一次她們将矛頭對準了強大、已經約定俗成多年的好萊塢“規則”和“體系”。

揭露的對象,便是在好萊塢可以通過其高超的公關技術,在奧斯卡等多項美國電影大獎評選中呼風喚雨的哈維·韋恩斯坦。

...

...

長久以來,韋恩斯坦也曾遭受過指控,但是這些微小的聲音最終都石沉大海。

起初,喬迪對曾經任職于米拉麥克斯公司,和與韋恩斯坦有過合作的女演員們進行詢問。

但是她們不是冷笑着挂斷電話,就是認為不會有人願意提及此事。

這讓她們的調查,在一開始就吃了閉門羹。

...

...

與此同時,懷孕的梅根也誕下了自己的孩子。

初為人母的她面臨人生的新體驗與工作上的不順利,漸漸地陷入了産後抑郁。

幸得她的丈夫仍舊是體貼地細心照顧她。

...

一位可能提供證據的當事人羅斯,再度拒絕了喬迪的調查請求。

因為此前她的政治演講稿被《紐約時報》刊登在了娛樂新聞闆塊,這讓她感受到了性别歧視。

而更加令其心灰意冷的,還是曾經的正義直言,換不回任何的效果和改變。

...

...

是的,沒有人願意直面可能帶來的危險和恐吓,也沒有人願意再次揭開曾經内心深處不願再度提及的傷疤。

但是事情還是發生了轉機。

羅斯再度打電話過來,告訴坎迪這種性别虐待在電影業比比皆是 ,幾乎是每家制片廠的常态。

...

羅斯開始試圖回憶那段痛苦的過去。

...

...

...

羅斯曾經也是一名有着光明前景的年輕女演員,直到她被韋恩斯坦所強奸。

...

...

事情終于有了突破口的坎迪心中五味雜陳。

她的直覺告訴她,羅斯的事情不是個例,應該曾經有無數的女性遭遇過同樣的騷擾,

而且如果她們不采取行動,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遭到同樣的災難。

...

...

...

她們沒有畏懼面前的困難,依舊堅持調查,越來越多的受害者開始說出自己的故事。

艾希莉曝光韋恩斯坦要求她提供性服務,在拒絕了他後,在事業上遭到了韋恩斯坦的報複。

...

...

...

她們中的大多數,不是受到侵害後把秘密藏在心底不敢說出,就是說出來後遭到了韋恩斯坦的報複。

...

産假結束後的梅根回到工作崗位,主編邀請她加入調查韋恩斯坦事件的團隊中來。

但是之前揭露特朗普的醜聞,但其最終仍舊當選了總統,這讓她很是挫敗。

幾番鼓起勇氣,梅根也加入到了這場“戰鬥”中。

兩人為之不斷奔走,最終收集到了大量證詞。

...

...

因為她們都是遭遇性侵的受害者,報社不會主動的暴露她們任何的信息。

但是如果有人願意實名作證,則可以大大提高報道的可信度。

...

...

與此同時,韋恩斯坦方也打來電話,步步緊逼。

就在全員結束與韋恩斯坦的電話會議後,坎迪的手機鈴突然響起,是艾希莉!

...

艾希莉的決定,是巨大的突破口。

随後她們再次向相關人員緻電,确認了韋恩斯坦曾經簽下的和解書的數量。

她們快馬加鞭地編輯着新聞。

...

全組的人目不轉睛的盯着屏幕,仔細地校對着每一處細節。

...

...

屏幕上閃過每一位願意為此事實名發聲的當事人的名字,

仿佛是星星之火,以成燎原之勢。

...

最終,随着鼠标敲擊發表的那一瞬間。

多年陳冤終于昭雪,無數罪惡終于公之于衆。

...

影片本身沒有過多的技巧,或是情感的鋪陳。

真正令人為之顫動的是影片原型韋恩斯坦事件中由「她們」共築的傳奇。

片中坎迪問梅根,到底怎樣她們才有可能實名?

梅根說,也許隻有當”她”變成“她們”,是一群“她”而不隻是一個“她”、一起站出來的時候。

...

回到現實生活中,從2017年秋天開始,包括《紐約時報》在内的多家媒體發布長文報道揭露哈維·韋恩斯坦這些年來對女性員工進行性騷擾和猥亵的事件。

同時有幾十名女明星站出來揭露韋恩斯坦曾經的性騷擾和性侵惡行,曾被視為好萊塢巨人的韋恩斯坦倒下,揭開了Metoo運動的序幕。

...

一個個的“她”,和一群群的“她們”,開始在全球各地湧現。

《她說》二字,是一個又一個曾遭遇到傷害,不願回憶痛苦的「她」。

最終鼓起勇氣,以真相之名挺身而出的「說」出真相。

Metoo運動開始作為一個标簽在社交媒體上“病毒式傳播”。

媒體對于性騷擾的廣泛報道和讨論,推動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們開始使用這個标簽來公開他們遭受性騷擾的經曆,後來甚至演變到了遊行。

...

在事件發生之後的短短幾天裡,已經有來自85個國家的230多萬條MeToo話題推文。

超過2400萬人參與了對話,發帖、反應和評論超過7700萬次。

...

Metoo 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女性正确的認識到了性騷擾, 讓性騷擾不再是隻屬于女性難以啟口的經曆。

是Metoo讓女性意識到了,遭受這些并不是自己的錯。

這篇報道,這場運動推翻的不止是韋恩斯坦一人的惡行。

它撬開了好萊塢,乃至整個全世界受到過性騷擾的受害女性、男性以及跨性别者無助而又沉默的嘴,

讓受害者勇于發聲,讓真相敢于在陽光下大白于世。

...

*本文作者:淺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