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继《邪不压正》后,时隔七年回归大银幕,以郎朗成长经历为蓝本的《你行!你上!》上映后引发舆论两极分化。在这部看似披着癫狂喜剧与家庭温馨外壳的传记片中,姜文如既而来,却更像一场自我神话的影像操演。
一、毫无节制的作者膨胀
《你行!你上!》从大体上看依旧保持着他鲜明的“姜文美学”。即便本次是以郎朗的故事为蓝本,姜文本人所饰演的郎国任这位爹却占据了极度显眼的位置,结合郎国任与郎朗二人的个人记忆与个体经历对他们的过往进行了简单化和戏剧化的重置,整部影片都被置换到了一个完全脱离正常传记脉络,仅剩单纯个人情绪喷发的简单故事当中。这种喷发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并非完全没有感染力,但是缺乏共情力。所有观众都被裹挟到重复和癫狂的台词当中,重复的“你太棒了”等彻底掩盖对人物关系和人物动机的深度刻画与结构铺垫,以上,变成了一种近乎施暴式的情绪压制,观众就如此在姜文所架构的视听中被迫投入到电影情绪当中。甚至在影片后半段影片也因为过度重复而陷入疲态,两个小时的长度的癫狂并未能全面提升起观众的情绪。在这样一种高密度、高浓度的姜文美学中,观众并不能在观影之时及时与电影产生对话,而是变成了一种单向度的个人输出与形象投射,姜文利用郎朗的成功学经历,完成他对父权神话的再一次影像演练。
而这种父亲形象也在影片中变得异常巨大,前期的郎朗成长经历作为蓝本的宣发都成为了一种明星效应式的噱头,郎国任的个人操盘才成为了整部影片的叙事脉络。郎国任以“总设计师”的姿态覆盖一切,“钢琴的事归你,钢琴之外归我!”“我才是总工程师,你们都是临时工!”,小孩只需要是按照规划走的“天才”,老师是工具,而父亲是所有事件的动因与终极解释者。郎朗的成长轨迹与成长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坎坷都被弱化,甚至消失,整部电影沦为了一场父亲对自己父权的持续性辩护。与此同时,影片中人物看似天马行空的表演、闪回、快速剪辑都构建了一种封闭的,内部自洽的话语体系,使得观众强行接受既定的毫无想象空间的叙事。
二、教育与权威的父权幻象
姜文所饰演的郎国任成为了影片中最显著的形象。他的东北腔、严格管教、把控一切;郎朗确是缺乏自主性、胆小怯懦、毫无头脑、横冲直撞。郎国任在这层喜剧包装下看似与孩子相处愉快、毫无压力,但只当第一名、不断注意奖杯和老师言行的行为、钢琴练到凌晨的种种行为,都被包裹成了“为你好”的成功学喜剧策略,何尝不是构成一种国族话语中的父权权威。
影片显然不止讲述郎朗个体的奋斗史,而是用一个民族崛起神话替代公共叙事:父亲才是“总设计师”,老师只是“临时工” 。影片中的父权权威不断被提及并强化。郎国任多次强调“钢琴的事归你,钢琴之外归我!”“不练琴就去死”等话语,凸显其掌控一切规划的霸道姿态。事实上,这些桥段让影片的主题核心从郎朗的天才成长退居至父亲如何教育孩子成为天才的教育方式。而在影片中的郎朗,或者说现实中同样,他们都没有与父亲成为共谋,他们终究无法从心底里任何父亲的指挥,整部影片就此高度趋向单一的父权话语体系。这种体系也削弱了电影的表达多义性。
三、隐喻丰富却意味单调
姜文擅长隐喻,并且过往的作品也都因为繁复、紧密的叙事和隐喻使得影迷津津乐道。但此次他的隐喻则更加直观和浅薄,一点不含糊地表达去表达成功学逻辑以及和其相对应的文化符号,失去了隐喻本身所带来的张力。从片中沈启蒙、欧亚、伯乐几个教师的命名到象征中国逐步与外部世界沟通与变强的叙事隐喻,无一不指向“赢”和“民族自信”,却缺少对这些概念的实验性解构和反思空间。而伴随着宏大叙事的消亡,这次话题本身也不再能吸引当下观众的兴趣。并且姜文将一切都简化为一条线型的、有着确切方向的成功叙事,正如同表层叙事上郎朗的成功也是如此顺畅一般。
影迷们的讨论点依旧在于“饺子”与“醋”的问题。但是“饺子”本身就不够完美,何必用“醋”去掩盖故事本身的滋味。特别是当饺子的叙事足够脆弱之时,醋的存在就显得十分没有必要,并且会使得整个故事失衡,并且使得公众讨论空间在基于对于作者电影的想象上产生更多的辩论。而且大家所讨论的过程也成为了对某种电影作者崇拜的沉溺与反感交错的情绪化场域。
四、第五代的集体困兽
《你行!你上》目前的舆论困境也可以被放置在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即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失语状态。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人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曾经在1980年代引领了中国电影的转型,在宏大叙事、民族语言和崭新而大胆的视觉语言方面开创了一代先河,引起了整个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全新瞩目。第五代也曾经是中国电影改革的先锋,凸显出的影像本体意识、创作主体意识和文化意蕴就是他们极为鲜明的色彩。但是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他们也无一例外地遭遇到了“表达危机”,张艺谋的《满江红》《第二十条》依旧承袭着他的个人美学,也依然在春节档具备一定的市场号召力,但是内容与形式早已工业化,影像再无变革;陈凯歌通过《志愿军》《长津湖》等主旋律大片找到自己老年阶段的创作方向;冯小刚的“冯氏喜剧”已落入陈旧的个体娱乐;黄建新在被体制“收编”后也无多少音讯;田壮壮则早已沉寂。姜文新片在点映后的口碑似乎也映照着他的失语。
在商业化浪潮席卷下,第五代导演几乎全数放弃了他们当年引以为傲的美学语言与叙事野心。他们在各自依附的类型片系统中寻求安全感。张艺谋转向悬疑与主旋律融合的“国潮”商业片,陈凯歌则沉溺于宏大叙事结构下的主旋律史诗,而姜文也以个人魅力主导的黑色喜剧试图再造声量。然而,观众对他们的期待已非昔日。这些电影和导演们在高预算、高配置的加持下,却缺乏创新和真正的文化贴合度,都显得陈旧,缺乏对当下社会的电影市场需求的回应。
因此,姜文及其新作在当下市场上可能会显得不合时宜。他依旧在缔造个体真我式的“姜文电影”,但他以及第五代导演们所建构的电影精神图腾和神话体系早已在当代语境中失效。
《你行!你上!》带着姜文自信的姿态回归,却也昭示出一个导演陷入自我神话后可能的困局,个性表达的极致如果不能与观众产生真正及时的交流,那它便是高度封闭的孤岛。一部电影被放在公共空间中,也并非是某种美术馆式的自我表达。影片的“国族爹味”不仅是教育焦虑的影像演绎,更是一场失败的神话建构。
喜剧旗号与爹系神话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日常切片、暴力缺席与立场偏向
影片开篇便被群鸟、乌云与硝烟笼罩,“Militantropos” 一词结合了拉丁语中的“士兵”(milit)和希腊语中的“人”(antropos),意指人类在进入战争状态时所呈现的人格,乌克兰的人们便在生活这片天空下。但是,三位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