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贝尔的镜头语音和转场是有进步的,但剧情还是一言难尽。

我一直觉得电影的第一场戏至关重要,这是吸引观众的开始,也是影片的第一印象。
可以无功但求无过。
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场戏,首先是包在上班途中早餐被路人碰到、弄掉、再被踢走。

这里面有三个巧合,碰、弄、踢,三个动作的完美配合给予一个倒霉的人倒霉一天的开始。
巧合是喜剧里不可避免的事,所谓无巧不成书嘛,但作为一个优秀的戏剧,我认为一定要降低巧合的频次以及弱化巧合的影响,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姑且接受这种巧合,但这种倒霉的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尚能补救,即:即使早餐被别人弄掉了,甚至别人都没有说一句对不起,我们仍然要把对掉了的早餐负责,也要把早餐捡起来然后扔进垃圾桶里,这种行为不论好坏,至少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是一个正面的形象。
当然为了深化这种形象,我们可以设计成他早上快迟到了,在赶时间的情况下,仍能不弃公德,公德将更宝贵,人物形象会更好。
接着第二幕,中午吃饭突然被领导贾总安排活,然后饭被收了,又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巧合和苦难。

接着第一幕,第二幕安排迟到被批评会更合理。
而且第二幕吃饭这戏,即使被领导喊去干活,他也是可以快速的扒拉两口饭的,这样人物会更真实一些。
然后第三幕戏,也是要改的重头戏。
包在饭局上,想吃鲍鱼,刚想夹起就被领导贾总打断,让他拿酒打一圈,他在敬酒途中,眼神仍在盯着鲍鱼,强调他很想吃。


最后敬完酒了,回到自己位置上,鲍鱼还剩两个,他正想转过来,却被旁边的人捷足先登两个一并拿走,于是他又没得吃。

作为喜剧,苦难可以不具有共性,但情感一定是具有共性的。
这一整场下来,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倒霉蛋,而且由于巧合性太强了,我们从心底就不会相信会发生,而且会同时发生。当我们不相信这件事的时候,也就没办法共情了。
那如果是我会怎么改呢?
首先我会把这场戏的重点放在包和贾总头上,主角和反派的矛盾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建立好,而且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对主角产生共情,把人物彻底立住。
说完思路,那我们开始实操。
首先是把包的位置改改,改为坐在贾总旁边,而前面他想夹鲍鱼被打断这个情节就可以合理化了,因为贾总是故意的。而且贾总也注意到了,他想夹鲍鱼和想吃鲍鱼的心理,为后面埋下伏笔。(这通常两个镜头就可以处理了。)
同样是最后两个鲍鱼被贾总拿走,然后贾总正想吃的时候停住,转头问:小包啊,看你眼勾勾的,你很想吃是吧?
包盯着鲍鱼吧唧吧唧嘴,然后摇了摇头。
接着贾总说:哎,别装了,你眼神都出卖你了,你分明就很想吃。
然后包不舍的拧过头去,眼神东张西望的说:不、不想。
贾总关怀的说:好,好,我知道你不想,那我身为领导,我不想吃,我命令你吃,好么?来,张嘴。
包听到以后,内心窃喜的同时,还有点暖心,看到贾总一脸诚恳的关怀眼神和动作,甚至有点泪目和感动。
(这个情节就好像,曹操给汉献帝送鸡汤,疲惫奔忙了一天,一口饭没吃上,被领导突然的关心,肯定是受宠若惊的,当然故事不会这么简单。)
于是包闭上眼睛,张开嘴,结果等了半天,都没等到鲍鱼入嘴,只听到哄堂大笑。
贾总说:哈哈哈,你们看吧,他明明就是想吃的,这土包子,不会是没吃过吧,哈哈哈哈。
包意识到自己被戏耍了,内心尴尬又愤怒,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迎合着陪笑。
然后挠挠头笑着说:那可不,咱们屯,哪有这玩意啊。
接着整个饭局的笑声更大了,包也跟着假笑,最好眼中含泪。
接着贾总把鲍鱼放他碗里说:逗你玩呢,没生气吧,傻小子,来,吃。
然后包笑了笑说:哪敢啊,我知道领导在跟我开玩笑呢。
贾总见状点了点头,拍了拍包的肩膀。
接着接一个在酒局上,大家有说有笑,谈笑风生的镜头。
包手拿着鲍鱼去了厕所,把鲍鱼扔了,让水冲走,然后自己在无声的抽泣.....

我想这么一场戏,能充分的把打工人的心酸表现出来,让大家对这个角色共情,交代矛盾的同时也显得贾总聪明一点.....没这么愣。
因为喜剧是一个聪明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