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普通的觀衆
從情緒去感受:
主角随時随地受所處周邊文化的裹挾 所凝視 而無法呼吸 最後女子男子都選擇自我了結 本質都是一樣的無法表達自我 一樣的對外界妥協 一樣的無法再面對接下來的自我與生活 而敢于直面自我的BiBa像他們兩人的鏡子 哪怕付出肉體的代價也無畏無懼。
從光影、城市風格去感受:
色彩暧昧因此也掩蓋掉了部分渾濁的環境
記住了BiBa煙蒙蒙暗沉,像螢火蟲一樣的綠色熒光燈變換着各種圖案照應在海德與她的臉上
房屋都舊舊的 也許這樣才能表達出更加深刻的彌留在人們心中無法跨越無法挑戰對過去權勢對過去至今的文化。
從導演的拍攝手法:
在電影最後的十幾分鐘裡,我感知到了一種熟悉的鏡頭語言與配樂。(沒想到這還是導演的處女作)
在懷孕的Mutaz的與小朋友玩得忘乎所以的時候 在她極力想把貼紙摘下來的時候 我都為她捏了一口氣 超級害怕下一個鏡頭會很血腥
那個玩耍着最後隻剩下旋轉畫面的鏡頭在哪部電影看過 感覺似曾相識 很暈很暈 我知道Mutaz已經在用一種劇烈的動作在傷害自己
最後門關了2/3 一直停留着的鏡頭我也特别害怕 害怕像恐怖片一樣Mutaz躺在血泊當中 倒在地上被我們所看見
沒想到導演最後把Mutaz的死亡處理????這麼安靜
這中死亡方式也是Mutaz的選擇
用一種無聲的方式去自我解脫
電影裡邊敢于表達自我的隻有Biba這個角色
連視為權威的爸爸 在電影裡邊的話也不多
綜上:我喜歡這種有着藝術色彩 ,“安靜” ,主角表達自我 以自我選擇的方式叙述自我 無論結局如何 同時導演會處理鏡頭語言 給暴力的畫面做減法 釋放一些暴力 減少一些視覺沖擊 未必表達會弱化
寫到這裡我想起來了台灣近幾年我看到的人物死亡的鏡頭 應該也是這麼處理的 怪不得有些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