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片影評,寫給我最愛的電影《海上鋼琴師》,沒有之一。

還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我14歲的時候,同樣是初冬,我和媽媽坐在電腦前,媽媽太累了,最後的一個半小時是我一個人看完的。第二天早上媽媽問我眼睛怎麼腫了,我回答說哭腫的,電影的最後半小時我幾乎是哭着看完的。5年過去了,我一直沒有敢重新看這部電影,它對我來說,意味着太多太多。它刷新了幼小的我對電影的認知:第一次因為一部電影而那麼感動,那麼震撼;第一次覺得原來一個鏡頭可以那麼美;第一次明白導演的偉大之處;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的故事等待着講述。對我而言,它是我的電影啟蒙,以至于5年過去了,看過大概有400多部電影,在我心中還是沒有電影可以超越它。當時的我為什麼這麼喜歡,我可能說不出來什麼理由,隻感受到非常強烈的同頻共振的力量。今天二刷,我想我終于懂了……

兩個小時的電影,它講述了太多太多,講述了我覺得人生中最美好的幾樣東西:興趣與歸屬、愛情、友情、回憶。

想用我自己的理解,來整理一下讓我頗有感觸的地方:

關于1900與鋼琴:
1.在Danny的葬禮上,1900第一次注意到鋼琴聲,他被這類美妙的音樂吸引,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2.鋼琴上的琴鍵,就像大海翻騰的白浪與黑的海水一樣,海浪是大海的傑作,而琴鍵是他的創作工具。對1900來說,音樂是不分種類的,隻有表達情緒的不同。他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姿态、打扮、談吐來創作符合特定人的音樂,他也可以随着海浪的擺動,傾聽它們的心跳而譜寫海的樂章。鋼琴演奏比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音樂的目的就是把歡樂帶給人們,所以他不僅給那些富人彈,也給在三等倉的窮人、給工人們彈。
3.對一件事真正的喜愛,就是連去到天堂了都要繼續做。電影的結尾,1900雖然失去了他的鋼琴,但當他将手放在空氣中,自然地彈奏時,音符與旋律就已經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了。1900是幸運和幸福的,一個人一生可以将他熱愛的東西做到極緻,已是最大的成就。這種快樂與滿足,是很多人尋求一輩子都無法得到的。

關于1900和“那個女孩”:
1.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女孩回眸的鏡頭,雖然隻看過一遍,但每當那首鋼琴曲在耳邊響起,我就會想起這個鏡頭。女孩其實隻是在玻璃前整理自己的妝容;她看不見1900,但1900看得見她。她每一次撥動頭發,就像琴弦在1900心中撥動,所以這首在電影中沒有名字的鋼琴曲,在配樂中名為“Playing Love”(彈奏愛)。那是1900第一次感受到愛情帶來的心動,也是最後一次。
2.第二次回看,最喜歡的是那一個1900給她的吻。他在鏡中練習将唱片送給女孩時的話語,在一次次的不成功後,他隻敢把這份愛意藏起,在深夜時溜到女孩旁。他在這之前沒有親吻過任何女孩,這一吻是青澀的,是克制的,是溫柔的,也是奔放的,他小心翼翼地将這愛的烙印留在女孩身上,他是愛她的,即使這份愛意沒有辦法說出口。也是這份愛,讓他鼓起勇氣踏出下船的第一步,即使最後沒有完成。

關于1900與Max:
還記得他們被懲罰去做礦工的那一天,Max對1900說:“無論你是誰,我都很開心認識你。”這種友誼無須多言,理解、尊重、包容、相互鼓勵。還記得在1900放棄下船後,他對Max解釋這一切時:他最先是感謝Max給他的外套。真正的友誼,也許不需要感天動地,但需要提供溫暖,并且記住他人給予你的溫暖。

關于1900對死亡的态度:
1900在船上與Max道别,他最後說到:“也許我去天堂時被炸掉了一個左胳膊,但是胳膊供應處隻有右胳膊了,我隻好将就一下,Max,想象一下我用兩個右胳膊怎麼彈鋼琴?”他很樂觀,坦然面對死亡,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下船,他将面對的,是精神上的死亡。其實最近經常思考相關方面的話題,有一天偶然看到Alan Rickman(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扮演者,是一個出色的舞台劇表演者和演員)給自己葬禮做的視頻,特别歡快,是《Uptown Funk》的配樂加上他自己挑選的各種舞蹈片段;我後來又想起學友給肥姐寫的紀念曲和他在舞台上特别歡樂的演繹,他說肥姐給大家帶來了無數的歡笑,他也想用同樣的方式來紀念她;又或是電影《神奇隊長》中的母親選擇用歡樂的歌曲在葬禮上播放并将她的骨灰從馬桶裡沖走。他們都選擇用歡快的方式在葬禮上呈現他們的價值觀。
我曾無數次地想起哥哥,一開始我并不理解他為什麼要以那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過了一年,我想明白了,我也不會再因為此而落淚。生死兩隔并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遺忘才是。隻要你曾經在這世界上留下過你的足迹和美好,隻要有人還記得,就好。 有時候,死亡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解脫,尤其是重病、抑郁症患者等等。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選擇。電影裡讓我很感動的片段在于,在1900向Max解釋了他不下船的原因後,Max隻是一直點頭,落淚,他沒有再繼續勸說下去,因為他,作為1900最好的朋友,他尊重他的選擇。可以被自己的朋友理解,1900也是幸福的。
在一聲巨響中,1900和他的精神寄居地,一起葬身在了海上,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接續在這無盡的大海上畫上句号。

關于回憶:
“隻要你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和願意聽你講故事的人,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就沒有徹底完蛋。”雖然我隻有19歲,但是我是一個特别喜歡懷舊和回憶的人。在回憶裡,大多數的故事都被我歸類為美好的事物,一些傷痛,也隻是成長的一部分,對我而言也很重要。我可能會用10分鐘來認識一個美好的人,然後用一個月去忘記。所以那些與我相處了多年時間的老師和同學,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每每在某個時刻,我就會回憶起些許感動的片段,它們貫穿于我的生命中,成為構成我人生的底色。
本片是以Max對朋友的回憶方式進行的倒叙,那些故事既是1900的人生軌迹,也是一個朋友眼中也許不是最完美,但卻最真實的1900。帶着這些回憶與故事,Max可以更頑強、更堅定地活下去。

關于《海上鋼琴師》與《那年夏天,甯靜的海》:
最近看了北野武的經典作品《那年夏天,甯靜的海》,總覺得這兩部給我帶來的孤獨感、脫離感很像。《那年夏天》中的男主是聾啞人,他在那年的夏天突然熱愛上了沖浪,他為什麼會熱衷于這樣一個危險的運動,因為他以沖浪的形式與大海在作鬥争,但其實他是在于自己的命運作鬥争。大自然是無情的,終在一天下午,巨浪吞噬了這個與它作鬥争的男孩,第二天,海面又恢複了平靜。

寫在最後: 我覺得1900是個幸福且清醒的人。他說琴弦是有限的,所以他可以在上面創作無限的音樂;而城市是無限的,街道、各種事物,無限延伸,他無法在上面生活。來到真正陸地生活的1900,隻可能被巨大的名聲、複雜的人際關系、無限的壓力給壓垮,估計連他最愛的鋼琴也無法成為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多人不能理解1900為什麼不下船,但是當你換位思考一下,1900是一個在船上生活了40多年的人,他擁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世界觀……這部電影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宿命感,1900,永遠和他所熱愛的音樂一起消失了,留給我們的,沒有遺憾,隻有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