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的預期不同,這是個節奏相當平緩的片子。好像每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有過相似的經曆,當影片後半段龐大的社會運轉體系逐漸展露時,我才終于明白這種莫名的窒息感從何而來。
每一個素熙,都是高度數字化評價體系中微不足道的一粒沙,沒了哪顆螺絲釘,這個巨大的社會機器都不會停止運轉,直至把素熙們,人們一般稱之為“脆弱的社會廢材”,碾作成一些細小的塵埃。
殺死素熙的是誰?學校,社會,家庭,教育?所有的加害者都在推卸着自己的責任,隻有無罪的素熙的朋友們還會為素熙而感到悲傷與自責。其實諸多因素中,比起龐大而無法撼動的社會機器,父母的麻木旁觀最令我感到恐懼。
素熙試圖求救了,但父母卻從沒想過拉她一把,而是選擇繼續裝聾作啞。他們不知道女兒的愛好,甚至要求解剖素熙的屍體,直到最後才反應過來追悔莫及。他們并非不知道素熙的處境,隻是用一種僞裝的愛,試圖麻痹素熙也麻痹自己,生活嘛,不就是得過且過,你說他們冷血吧,也沒有,他們隻是遲鈍而麻木,缺乏共情力的人永遠也學不會如何當父母。
關于開放式的結局,我并不對宥真的翻案持積極态度。她們要面對的事物太龐大了,即使這個學校這家公司被整治,可在冰冷的數字中,又會有多少個絕望的素熙?那束光從素熙的腳下照到了宥真的腳下,那是希望嗎,是她想要的真實嗎。或許宥真也是下一個素熙,或許我們都會是下一個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