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享受年假時,教授碰了一輛面包車,教授是倒車,應該是自己主責。
但教授下車發現面包車司機隻是個牛馬時,大大方方随手一揮,原諒他了。
回到車上,教授告訴妻子,面包車司機喝酒了,這屬于酒駕,要是鬧起來,他可沒好果子吃。
妻子也是順風拍馬屁,說你做得好,一般人絕對不依不饒。
教授内心竊喜,咱現在可是“體面人”,怎麼會和那些下等人計較呢。

這麼接連搞了幾天,教授夫妻倆有點受不了了。
但教授是個“文明人”,人家登門拜訪,自己怎麼可能“失禮”呢。
妻子,也是好不容易跻身“中産”,可不想因為這莫名其妙的事情丢失掉“中産”的身份。
所以,兩個“既得利益者”,隻能希望醫生别來,而自己卻絕對說不出拒絕的“失禮”。
不得不說,為了維持“中産”,這對夫妻,可是受了很多“委屈”。

惹不起還躲不起麼?
教授他們也想到了。
你不是喜歡下午4點來麼,咱玩“不在家”可以不。
這天,教授和妻子緊趕慢趕的出門,反正主打一個不在家,結果出門沒看天氣預報,下雨。
教授說要不咱回去吧,妻子死活不答應,甯願在亭中躲雨,也不願意回家。
這裡頭,有一個細節,妻子明明感覺冷,教授明明有外套,但外套就是沒給妻子披,如果真擔心外套濕了,教授完全可以脫自己的毛衫給妻子啊,但都沒有。
結果,妻子華麗麗的生病。
“中産”的夫妻相處,也“可見一斑”。

看到醫生在餐桌上狼狽而逃,教授的内心是竊喜的。
但是,身為哲學教授,教授内心又有點“自我反省”,自己,多少還是有點不“體面”。
不得不說,這一套,和“白人反思”絕對有一拼。
你想讓教授“真正”的反思,那絕對不可能,但“附庸風雅”的表示一下,那當然可以,因為,這又是一種“體現階層”的表達。

學生拂袖而去,這學生,可是教授夫妻倆當女兒看待的孩子。
如今,為了一個“外人”,把孩子給氣跑了。
這個……着實有點過份。
妻子當然把氣撒在教授頭上。
教授此時,還在維護自己的“身份”,那麼多“看不慣”,其實都是因為“我們老了”。
嗯……确實有點道理。
你不喜歡聽的歌,那是因為你老了,因為我們當年瘋狂追的歌,也是老爸老媽的不喜歡。
所以,我們大概也就剩下所謂的“唯有音樂沒有辜負70後”。

激将成功。
哲學教授,最後發現,自己學的那些,完全是個架子活,關鍵時刻,還不如一頓揍頂用。
你說,醫生隻是登門,你當面和醫生說清楚不行麼,要不就是虛僞的應酬,要不就是撕破臉皮的一頓揍,這到底是玩哪樣啊。

因為,醫生,也應該是和自己一個“階層”的,他之所以“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因為醫生的老婆實在“拿不出手”,本來醫生還可以“堅持”,但在遇到教授後,感覺“自慚形穢”,所以自殺。
當教授見識過醫生妻子那“震天響”的呼噜後,更加确信自己的觀點沒錯。
别說,按照教授的“理論”,這個邏輯完全滿分。
醫生送去急救,下午4點沒人打擾了。
按道理,生活會回歸平靜。
但教授的内心,已然無法平靜。
下午4點,成了教授的一個“桎梏”。

也就是說,對于故事裡頭埋的那麼多“坑”,那麼多的“不可思議”,别去探究,因為,最後你都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在探究自己的“無知”。
好吧,這一切,或許隻是教授的“思想試驗”,醫生、學生或許都沒有真正存在過。
電影最後的鏡頭,隻有一棟别墅,或許是一個隐喻,或許又是一個“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