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部電影小不小衆其實一直都争執,本來我很擔心get不到,但本着是騾子是馬看了才知道的原則還是買了票,看完恍然大悟,意外發現這部電影沒那麼“小衆”的同時,也非常理解為什麼大家會這樣說。
說他小衆,大概是因為電影本身涵蓋了非常多很個性的表達。
蒙太奇玩出新花樣,特效全是沒見過的風格,有素材混剪的穿越瞬間,也有動漫既視感的打鬥場面,我從沒在一部電影裡看到過這麼多元的元素切換,導演大膽而有創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十分有想法”。
但個性不代表自嗨,獨特的風格更像一場極美的藝術展。
大量抽象的畫面,被觀衆認為“瘋癫”的轉場确實帶來了視覺上的強沖擊,導演的巧思體現在很多細節上(不同年代畫幅比例的切換等),畫風雖然跳躍,但并不圈地自萌,因為整體制作的審美絕對值得認可,河裡蔓延的“畫卷”、漫天烏鴉噴灑藥劑,感覺随手截圖就是屏保,濃郁的色彩實在賞心悅目。
電影中還有很多中式夢核的元素,也是引起共鳴的一把好手。
特有的顆粒感濾鏡、方形彩電、老式自行車,模糊的喇叭廣播,這些元素我們不一定經曆,但融合到一起就是印象中童年的縮影,哪怕語言不同、星球不同,那仍是我們童年的具象化,8、90年代的觀衆可能會共情到更多的内容,街霸、我愛我家.....确實很好地制造了一場大型回憶殺。
文藝or神叨?翻版宇編?
有些人說這部電影文藝,大概是因為喜劇的内核是悲劇,看到後面又笑又有點想哭,因為那群從99年喊着複仇沖回來的18歲少年們,因為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也沒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但哪怕殺死自己,也要努力“不變成壞人”。
這部電影的後勁無疑是深遠的,當形式帶來的興奮感逐漸平息,故事内核的無力和韌勁才慢慢透了出來,大家拯救了世界,但不能拯救自己,也不能阻止在長大的過程中與所愛的事物漸行漸遠,結局究竟是he還是be,全看不同的觀衆怎麼解讀。
這樣一個很有内涵的故事,加上軟科幻的标簽、無數奇思妙想的呈現,可能就引得部分觀衆把它跟宇編挂鈎,但其實看過片子就會知道,這部電影并不“難懂”,并不文藝,跟宇編的路數更是大相徑庭,比起需要全程燒腦在線,21世紀更需要的可能是放棄腦子去接受電影的全方位直給。
點映引爆情緒,有一定的必然性。
短視頻時代每個人都能成為段子手,很多銀幕上的喜劇橋段甚至不如網友評論有趣,而21世紀卻成功讓我在電影院發自内心地大笑,孩子們的中二行為,奇怪的腦回路、幼稚的拌嘴,一切都那麼自然且好笑,在動作戲夠爽+風格夠新鮮+笑點夠神金的多重加持下,這場從點映就開始的受衆狂歡好像就說得通了。
所以這部電影到底适合誰來看?
我不想用單一的标簽來定義這部電影,不管是科幻、喜劇還是文藝,這部電影更像是每個人内心的投射,它支持一切喜歡做夢、偶爾中二、創造力無限的人一頭紮進來,它或許不是一個值得你去細盤邏輯閉環的故事,但絕對情感真摯,且劇情接受度極高,表面是給予刺激的新形式,背後是越扒越有的内核,它做不到适合所有人,但它做到了盡可能讓大家的觀影過程不無趣。
總而言之,隻要你想片刻逃離這個單調的世界,《從21世紀安全撤離》都會有你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