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作為90後,在《小巷人家》的故事裡看到了一種久違的親近感和真實感,而且我知道這部劇聚集了相當一批90後的受衆。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作為劇中年代的親曆者,我父母反而對此興趣寥寥,并且有點不解——那個年代的生活與90後的經曆實在相差太遠,為什麼反而年輕人會對這部劇感興趣呢?
這個問題本來也讓我頗為困擾,直到今天聽到袁長庚老師在播客《西西弗高速》中所作的解釋,好像一切都恍然開釋。他說,一切青年問題都是曆史債務問題,年輕人對《漫長的季節》感興趣,正是為了一次次揭開那個年代的傷疤,要為今天自己的處境尋找來自曆史的答案。
在這個意義上,《小巷人家》又何嘗不是另一個鏡面裡的《漫長的季節》呢?一旦從這個視角着眼,這幾年的熱播國産劇就像一條珍珠項鍊一樣被串了起來。我們看到的似乎正是在将近窒息的空間裡,創作者和觀衆日漸形成的口味和智識偏好:
《狂飙》追問的是權力,來自草莽和廟堂關于權力的共謀與張力,如何以跨越二十年的草蛇灰線的形式,塑造了過去和今天普通人公共生活中的權力格局。
《漫長的季節》追問的是個人生活的失落和衰敗,是什麼讓普通人的生活從滾滾向前的洪流中跌落、脫軌、走向衰亡。
《小巷人家》追問的則似乎是個人生活偶然的成功(也不乏零星的失敗)和家庭優勢(和劣勢)的代際傳遞,它有意無意地展示出究竟是什麼塑造了今天衣食無憂的這一代中産家庭。截至目前我所看到的是,劇中兩個主角家庭的父母,作為七八十年代的相對優勢階層(工人先鋒和勞動模範、名校畢業工程師、中學教導主任),曆經時代的一次次機遇和考驗,成功地把這種父母輩的優勢傳遞給下一代,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階層的壁壘在客觀上不斷閉合、築高、放大。當然,其間又有不幸的家庭(一窮二白的重組家庭、返鄉知青)作為對照,把這一切都襯托得更為突出。
随着時代電梯上升變慢乃至停滞,這種反思就像老舊高層小區電梯裡的牛皮癬一樣,一定會一夜間湧現。過去我們将個人與家庭的成功失敗,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歸結于時運,歸結于個體的努力。現在看來,這些至少都不是全部的答案,所以這一代年輕人開始了他們的追問。他們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曆史的問題。
在我看來,真正的曆史不是宏大的編年,真正的政治更不是中老年男人在電視上或電視前指點江山。真正的曆史是普通人的米面糧油的生活叙事,真正的政治是黃玲對家庭關系中權力格局的自覺反抗,是林工、宋瑩和棟哲在權力意志降臨時以平等姿态共同作出的遷徙選擇。我很慶幸在中文電視劇中仍能看到這些内容,雖然其中還有很多或有心或無意的回避和缺憾,但至少它們讓這一代年輕人對無關自己的曆史有了觀看和追問的欲望,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