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電影之前不知道這是根據真實的曆史事件改編的。如果是純講故事,這個電影就很一般,但是了解完真實的事件,覺得比電影讓人震撼多了。
那個年代,尤其是68年,是一個自由精神至上的年代。共産主義,自由平等,追求精神世界的思想為年輕人所熱烈追捧。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全球化洗腦。所以當代忙于賺錢的牛馬們,對前輩那些為了理想可以在路上,流浪,反抗,示威,放棄物質條件的做派不一定能理解接受。
然而時間隻過去了幾十年而已,世界已經變了那麼多。



那個男主角的原型,着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不僅是作為工程師能力超群,研究出了建島的技術專利,而且想出在公海上建立一個迷你的獨立國家的主意并且把它變成現實,思維就很出類拔萃。
曆史真實并不是為了愛情和女人,電影改膚淺了。如果為了這個,意大利政府也不會那麼緊張地要去威脅他,并最終摧毀了這個小島。那個烏托邦,是一個思想陣地,是一種意識危險陣營。
本來沖突可以拍得更嚴肅更激烈一些,更接近事實會更震撼更有沖擊力。可是電影的戲劇化讓這個結局有了鬧劇的味道,削弱了效果。
電影中内政大臣派人收買男主,提出條件說:你現在在島上經營有未成年人參與的酒吧(實際還有裸體派對),那是違法的。如果你放棄島上的酒吧餐廳,我們可以給你兩家岸上的酒吧餐廳。你可以和原來一樣想做什麼做什麼,隻不過要在岸上。你如果擔心交稅的問題,你以為這些餐廳都交稅嗎?這是有些諷刺意義的。


還有歐洲事務協會,專門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不針對個人。所以如果想去申請幫助,得先成為正式國家,都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可是他正是因為無法得到承認才去尋求幫助的呀。
幾個成員之間的矛盾。理想主義與投機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純自由精神,還有混沌的流浪者,觀念思想之間的沖突。烏托邦建立容易,長期維持下去很難。人的理想往往越純粹越想脫離現實矛盾,反而越容易遇到各種矛盾。
就像我厭倦了虛僞膚淺的人際關系内卷疲憊的生活模式,曾經很向往找個農村大院自己設計打造一個花園,過過單純的田園生活。别人就告訴我說,農村的人際關系一點都不簡單,又欺生又排外,更擅長扯舌頭傳八卦,還有衛生,不會是你想要的生活環境。我聽了些張三李四來分享的實例,還看了個日本年輕人從都市辭職去鄉村生活後來被各種現實矛盾(主要是人事和村政)打敗而返城的記錄片,發現自己過于理想化了。
人人都向往的那種絕對自由,無拘無束沒有腐敗沒有黑暗的烏托邦根本是不存在的。幾個人都會有矛盾,人再多了就更加難以穩定持續。
另:男主羅薩自己造一輛汽車無證駕駛無牌上路,自己造一架飛行器無證駕駛無照上天,實在也是🐄🖊。
畫面很美,海景尤其美;片尾曲也很好聽。





